5/07/2013

誰的中文程度好?

快要放暑假了,中文學校也在此時要開始註冊下一年了,註冊主任在準備新的註冊資料很忙,我就去幫幫她吧。此時來了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說她們去年就來過了,但是當時四歲的學前班已額滿,所以今年她特別早來,希望能為下一年報名。

我問了一下她家中的情形,父母都是台灣人,但孩子自己說英文的時候多。既然一年已經過去,孩子已滿五歲,九月要進美國學校唸正式幼稚園了,我建議她跳過學前班,從幼稚班讀起。在聊天式的問答中,這位母親一再強調「女兒沒有上過中文課,她的程度很不好,這樣沒有讀學前班直接進幼稚班,可以嗎?跟得上嗎?」

我對她略述了本校各班收學生的原則,但我發現沒什麼用,感覺上她女兒似乎是被我強迫註冊讀幼稚班,心裡明顯的不確定,因為女兒的程度不好。

我問了小女孩幾句話,像是名字幾歲等等,她是個安靜的孩子,說話輕聲細語,但回答的全是中文,於是我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她的母親:「我看她的中文很好啊!為什麼你一直說她程度不好?孩子還這麼小,還沒開始學呢,那有什麼好或不好?如果還沒開始,您就一直嫌她不好,如果你是她,往後還怎麼學下去?何況在美國沒有這個大環境,孩子學中文是很辛苦的,我們要多鼓勵他們,不要一直批評!」

今天是五月學年末,不是九月學期初,我沒有想到這麼早就要做為新生安排班級的工作,又碰到這個負面的家長,說著說著我的聲音愈來愈大,雖然是做義工,但可能快被註冊主任炒魷魚啦!

我有兩個朋友的中文背景類似,都是在台灣唸到小學畢業,大約十三歲時舉家遷美。不同的是遷美之後,一家是住在中國人較少的區域,另一家則是住在中國人較多的區域,但兩人都表示很少與中國人來往,交的都是英文朋友。現在大家都年近半百了,她們兩人的中文差距可大了。

先說第一個朋友,想當年我們推著娃娃車,裡面裝著貝比在散步的時候,她看著我兒子的狹長臉型,問我說:「你兒子是不是 睡他的肚子?」是的,他是 「Sleep on his tummy」,但「睡他的肚子」是那國的中文啊?我聽了笑彎了腰,一分鐘後直起來,很嚴肅的看著她,對她說:「你兒子是不是 趴著睡?」這下換成她笑了。

我發現她自己對自己的中文很沒信心,後來又嫁給美國人,當然只有更爛了,所以在中文方面,她總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甚至還不只一次的表示,我孩子的中文可能都比她好,這真的是太誇張了,她的中文真的沒有那麼不好。

第二個朋友則完全相反,她對中文很有興趣,偶爾還會問我一些奇怪的問題,像是:「你記不記得以前小學課本有一課,課文是……?」通常都是我不記得而她記得。雖然我在台灣比她多住了十年,但她從來沒說過我的中文比她好,或她自己的中文不好,因為對自己的中文有信心,後來還當了中文老師。

話題回到剛才那位帶著女兒來註冊的母親身上,如果我們老覺得孩子程度不好也學不好,那還帶她來上課幹嘛?因為我們喜歡先浪費銀子再自打耳光嗎?如果是一定要學的項目,那為什麼不正面一點,起碼不要還沒開始就說她不行?

有個媽媽自己有全職工作,老公是美國人,孩子幾乎說不出幾句像樣的中文,對於孩子學中文這件事,她心裡一直很糾結。我告訴她的是:「你家中文環境確實不比別人優良,但孩子還是可以學的。如果你想提供他們這個學習雙語的機會,你能做的,就是持續帶孩子上中文課,不要期待太多,走一步算一步,因為有來就一定會學到,只要是他們能學到的,都算是你賺的!」
 
意念,其實大於一切!依我看,我兩個朋友的中文程度原來是差不多的,但幾十年後因為對自己的感覺差太多了,於是這中文路就走得真的不一樣了。我們用自己的意念製造了自己的未來,也就算了,但我們得小心,若在不經意的狀況下,用大人的負面意念限制了孩子的發展,那就不太好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