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母親一直不斷地告訴我們,「孩子學會做家事」這件事有多麼重要,同時也分享她自己訓練孩子的方法。當時在坐的母親們包括我自己在內,大都沒怎麼接腔,我看都被嚇傻了。除了被嚇傻之外,還可能有兩種心情,一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這麼小就這麼能幹啊?二來則是別人的孩子能幹,肯定是因為父母會教,與其說別人的孩子棒,不如是說我自己真是太不才了,沒把孩子教好。
後來有個朋友問我:「你小時候在家,有做那麼多事嗎?」言下之意,感覺她對那位母親的論調不是很同意。「當然沒有啦!」我答。
以前我的父母是雙薪上班族,家中除了請一位阿姨打掃煮飯,還有奶奶在家當家,已經有那麼多大人了,那需要我做事!另一方面,上一代的大人,覺得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就好,何況廚房是機房重地,在台灣廚房也小,閑人與小孩勿進,以免釀成大禍。我在出國之前,不要說煎荷包蛋了,連水燒開沒有都搞不清楚。
至於其他與廚房無關的事,我只有大學時做過一項,那就是燙衣服,我非常喜歡燙衣服。記得大學時的夏天,我常倒一杯冰可樂,放一張唱片,一邊聽音樂,一邊把全家所有該燙的衣服拿出來一次全部燙完,覺得是一種享受。現在想想,這好像是我在家時唯一的家事貢獻。
剛來美國時,第一次看到學姊在切菜,便自告奮勇去幫忙。但是我一拿起菜刀,學姐就說:「你從來沒切過菜吧?」是啊,我可沒想騙誰,也瞞不了人嘛!成了家之後,想不做家事也不可能了,美國人工很貴,沒錢請人打掃,自己打掃也兼做運動,何況飯還是得煮
。幾十年後的今天,雖稱不上是及格的主婦,但也維持了一個家,養大了兩個孩子。
有一次母親說:「你大學畢業就離開家,好多事我都還沒來的及教你,你就走了。」我說:「你沒教,我不也過得好好兒的嗎?」何況母親也不擅長做家事。以前她要是週末心血來潮煮一頓晚餐,我們都避之為恐不及,往往等到餓的前心貼後背,還看不到飯菜上桌。見到我廚房中眾多的鍋碗瓢盆與瓶瓶罐罐,母親說:「看來你還真的會煮呢!」她這句話應該是我今生記憶中,對我最大的讚美了!
母親的朋友有兩個兒子,因為生長在美國,深怕他們娶美國老婆,當老大認識一個台灣留學生時,全家都很高興。但是此人是個會做學問的博士,對家事興趣缺缺,每天的主食是三明治,婆婆看了很不爽。其實兒子也沒抱怨,不知她在不爽什麼?老二娶了一個德裔美人,還是個胖子,沒人看她順眼,但是沒想到這個胖媳婦帶著孩子學中文,自己也能與公婆用中文對話,每天包辦所有的家事兼煮中國菜不說,還能搬磚去後院砌牆!
我這篇文章的篇名看起來挺誘人的,如果讀者們猜測「琴老師的小孩一定很會做家事,她一定是很棒的家事教練」,那對不起,我要讓您失望了!我的孩子不太會做家事,我也沒怎麼教他們,所以也沒有獨家訓練秘方在此分享。我並不是不贊成教孩子做家事,我只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不喜歡某些父母的言論而已。
學做家事其實跟學習才藝一樣,有些人就是有天份有興趣,所以有個孩子,八歲就能做全家的生日蛋糕。也有許多孩子一看到父母做事,就喜歡來插一腳幫個小忙,同時也學習了,沒什麼不好。但是學做家事又跟彈鋼琴不一樣,彈鋼琴不是生活中必須的技能,家事則是不論是否喜歡,都一定得做。
鋼琴得苦練一年才能上台,還好洗個碗不需要練一年,只要能洗就行,就算剛開始洗不乾淨,多洗幾次一定會進步。如果把訓練孩子當做一件大事來做,非得逼他們依照我的方法,衣服非得這樣摺才對,白菜非得那樣切才行,並常常以此來對全家人嘮叨,跟孩子說「你們不會做家事,讓我覺得很丟人」,跟老公說「孩子訓練不成,都是因為你不合作」,搞的全家雞飛狗跳,那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了。
希望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做家事,不就是我自己想少做一點嗎?幹嘛說的那麼好聽,拿「訓練孩子」來當幌子?如果是因為要「教會孩子」才能表示我自己是負責父母,那麼我訓練他們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孩子應該學會而教,還是為了我自己的我執,因為我怕別人說我沒教好,孩子連家事都不會做?
現在大家的孩子都長大了,都離家讀大學了,當孩子到了外地之後,就像我當年來美國時一樣,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了。最近有人提到在孩子離家前,我們要教會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大家便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個媽媽說:「如果不教的話,孩子連沙發後面地上積滿了灰塵都不知道。」我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不能停止。
不知道就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知道呢?沙發如果不搬動,後面積灰塵不是很正常嗎?我們不動灰塵,它自己也不會動啊!平常眼不見為淨,但是萬一把沙發往前搬了,不就看見灰塵了嗎?這麼簡單的道理,比考 SAT 容易吧?那還要我教嗎?但是孟子說:「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看見了要不要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做家事」這個行為,在我看來有教就好,不需要過份強調,因為「技術」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態度」。但是教技術與態度,都不如我們自己的身教。如果平常該是我們負責做的事,即使不會也學著做,那麼孩子跟我們在一起耳濡目染,在未來的某一天該做家事的時候,自然會負起責任,那需要我們擔心他們會不會做?何況「願不願意」比「會不會」重要,不會做但願意做,可以馬上開始學,如果該做卻不願意做,會做又有何用?
最近女兒問我微波爐使用法,兒子問我電鍋使用法,當他們要學的時候才教,比我自己以前一廂情願要教他們有效多了。我可以想像以後當他們成家時,衣服一定堆的亂七八糟,碗也洗不乾淨,如果把沙發拉出來後看見一堆灰塵,又馬上把它推回原處,我也不會太驚訝。反正又不是我的房子,我需要當太監來替皇帝急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