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是讀文學的,大學畢業後唸過一年統計研究所。想當年沒有電腦,餐館帳單都是人手寫的,每次算帳時請她把帳單對一次,不用五秒鐘,基本上任何人為計算的錯誤,都逃不過她法眼。對我這個只能數拍子到十二的人來說,她簡直就是「數學神」了。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數學神」需要數一疊鈔票,有美金一、五、十、及二十元面額。如果是我,五分鐘就搞定,但她數來數去,每次總數都不一樣,花了一個鐘頭還搞不清楚。沒想到我心中的「數學神」,竟是個「生活白癡」!
經過我的分析研究,發現「數學神」的數學與我的數學不同,她只能計算在腦中或紙上抽象的數字,而不是實質的物品。所以她能進教室教授數學課,我不能;但若有一盒糖要發給學生每人五個,還是找我穩當,若讓她來發,可能會有人六個、有人五個、有人四個,還會有人沒拿到。
身為鋼琴老師,我最怕碰到的狀況,就是與一些不太熟的人在一個有鋼琴的地方,會有人說:「你是老師啊?可不可以彈給我們聽呢?」也曾有人知道我喜歡唱歌,問我:「你常常在家自彈自唱吧?」如果我回答「對不起,沒譜我不會彈」,或是「我不會自彈自唱」,接下來就是:「你太謙虛了啦!」更可能有人在心裡想而沒說出口的是:「是不想彈給我們聽吧?」這真是非常冤枉,有理也說不清。
我從小學鋼琴唸了音樂系,現在是個老師沒錯,在旁人眼裡,我多才多藝,但別人不了解的是,提到「音感」我只有一半。我當然能「聽」,學唱一首歌非常快速,也不會走音,別人唱錯或荒腔走板更瞞不了我,但我那另一半較差的聽力,就是我不能馬上知道這是些什麼音,所以很難做到自彈自唱,而且從小就很討厭背譜。
我有個同學是「絕對音感」。所謂「絕對音感」,就是當聽到狗或貓叫一聲,或甚至是外面有緊急煞車的輪胎噪音,馬上就知道有幾個音、是那些音,還能在譜上寫出或在鋼琴上彈出。對於學音樂來說,這當然很好,但別忘了「有一好就沒有二好」,這種人的痛苦,就是耳朵隨時準備流血,因為別人的不準都聽的到。有趣的是,她從來不唱歌,因為她唱不準,又因為太明白自己不準,就更不能唱了。
多年前流行「讀經」,那時我在中文學校教四五歲的學前班,每星期教大家一邊看著書,一邊用手指指著字,跟著我讀一段三字經,然後回家請家長幫忙背起來,下星期背給大家聽,之後還能得到一張貼紙,作為完成功課的獎勵。
大部分的學生都沒問題,站到前面來哇拉哇拉背的很大聲,只有一個孩子有問題,他只能坐在桌前用手指指著字唸,如果站到前面來沒有看到字,他就不會背了。那個年紀的孩子,上課基本上只是學注音及唱兒歌等,不是真的在認字,但這個學生沒看到字就不能唸,若指著某字問他是何字,他又完全不認識,當然也讀不出來。
所以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都不太一樣。不識字的小朋友,得看著字才能背三字經,否則就背不了;有著「絕對音感」耳朵的人,聲音卻不合作,反而羨慕我這個「半個音感」的人唱得神準;數學很棒的人,只能在「紙上談數字」,記帳可以,但可千萬別叫她數鈔票。
某些能力當然可以經由訓練來加強,但如果原先就是弱項,訓練了半天,也可能只是事倍功半罷了,何不就那原本就是強項的來發揮,變成事半功倍呢?
有個父親自己是「絕對音感」,第一天上課就希望知道孩子的音感如何。因為孩子對於音高尚無基本概念,只能等到學習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評量。對於我所學所教的這種傳統讀譜彈琴的方法,音感好與不好並不是那麼重要,反正都能學。何況「千金難買意願」,如果有興趣學習,音癡也能彈鋼琴,反之若無意願也無興趣學習,與生俱來的「絕對音感」又有何用?
我是音樂老師,音感不好應該算是一個弱點,但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後,這弱點早就變成優點了。在教學上,我因此開始注意學生們先天不同的能力,還可提早練習,萬一他們做不好,我也因著自己的困難,而比較有同理心,不會對學生說:「你是怎麼回事?這麼簡單的都不會?」
各人的能力真的不同,若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不同的人,是否有點不公平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