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2021

我愛碎碎唸

張三一家居住美國多年,但似乎還是逃不出台灣長輩碎碎唸的魔掌。張爺爺在過年時跟親家公通電話,不管是誰打給誰,反正兩個阿公拜年兼聊天,提到孫子輩在美國的學校事。張爺爺告訴親家公說:「我另外一個小孩也住美國,那兩個孫女功課很好耶!你要告訴你女兒,好好教她兩個小孩,不能輸人喔!」

原來這些台灣長輩都住海邊啊?還好我不是張爺爺的兒媳婦,否則我爸很可能說:「你管的也太寬了吧?」管得寬就算了,愛跟別人比也算了,但是這樣在自家小孩裡面比孫子,會不會有點挑撥離間的嫌疑啊?當然話傳到張媽的耳裡,張媽頓時覺得壓力由腳底直升頭頂,轉身免不了對小孩碎碎唸了一番。

原來張三的外婆就是一個「碎碎唸高手」,張媽除了有基因遺傳,也因為原生家庭長期的耳濡目染,不太可能不繼承母親的本事。何況小孩還小,基於負責心態,也覺得有唸就有盡責,更期待唸了就有用,所以當然要碎碎唸。

我想到問張媽以下幾個問題:

一.小時候母親對我碎碎唸時,我是什麼感覺?我喜歡被唸嗎?

二.現在我也是個母親了,母親還繼續對我碎碎唸,我是什麼感覺?

三.我對孩子碎碎唸的時候,我自己是什麼感覺?

四.如果不對孩子碎碎唸,就表示我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嗎?

五.根據我自身從小到大的經驗,對一個人碎碎唸,真的有用嗎?

六.如果不能不唸,我是否可以凡事只說一次就停止?

問題的答案並不是一般的「Yes/No」,而是要打出分數,最高分的是10分,表示「喜歡、很好、願意、高興、有用、應該」,最低分是0分,表示「不喜歡、不好、不願意、不高興,沒有用,不應該」。

想當然耳從分數的高低,可以看出一個人對「長輩對我」或是「我對小輩」碎碎唸的感覺,若是己所不欲,那麼就希望能不要施於人。我也相信有人認為碎碎唸是必要的,而且也沒有什麼不好,那麼這些題目也就完全無用武之地了。

我不是聖人聖母,我只是凡妻俗母,我不敢說自己從來不對小孩碎碎唸,事實上我也常常唸,只是當孩子到達某個年齡階段後,我就開始盡量提醒自己少唸,或是唸了幾個字後馬上警覺的關上賤嘴。

 我覺得人的行為大部分是被恐懼統治著的,我希望自己改掉碎碎唸習慣的原因,其實正是因為恐懼。 

第一,「個人主動動機」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我發自內心想做一件事,而是有人一直唸我告訴我「你應該去做某事了」(例如現在老闆照三餐時間提醒我去看網站登記打疫苗),我覺得很煩,就更不做了。

我怕小孩遺傳我的「反骨」,我希望他們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出自於自身的主動意願,我相信如此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願意以「不碎碎唸」來換取他們覺察自己的「行為主動權」。 

再說,父母若碎碎唸得太多,那麼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聲音時,就像我家小孩聽到老娘學生來上課時的鋼琴聲一樣,耳朵馬上自動當機,什麼都聽不見了。我不希望我平常唸得太多,讓我的聲音也變成像我學生的琴聲一樣,導致當我需要為重大事件發聲時,他們完全聽不見也根本不在乎。 

第三,碎碎唸真的有用嗎?我很懷疑。孩子小的時候也許有點用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我唸你才讀書嗎?我不唸你就不讀嗎?這些事到底是為誰做的呢?孩子漸漸長大之後,碎碎唸給我的感覺常與「不尊重」畫上等號,有不少非常會碎碎唸的父母們,長期下來搞壞親子關係,孩子離家之後與父母的關係降至冰點,能不聯絡就不聯絡。

 如果我已經知道碎碎唸沒有用,做了可能得不償失,但是我還繼續唸,那麼我是白癡嗎?走筆至此,我的想法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我反對碎碎唸,也希望自己不要唸。

今天張三家的例子,是祖父母輩跳脫不出學業成績的價值框架,以為讓他們互相比較就能達到見賢思齊的效用,於是對下一輩放話,張爺爺更認為讓親家公去傳話給女兒比自己開口有用。女兒受到來自公公與父親的壓力,沒有辦法自行面對消化,於是就對孩子碎碎唸,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勒索。

試想如果孩子成績第一名,大人就會閉嘴了嗎?當然不會!因為除了成績,生活中必定還有其他諸多項目可唸,因為碎碎唸就是一種惡習,愛唸的人,一天不唸就活不下去。又因為沒有人會對自己碎碎唸,當然要有對象,那麼小輩就是最好被唸的對象,然後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去。

記憶中我母親不太在乎學業,但是若我們不配合她做某事,她就會唸個沒完。在我也成為母親之後,漸漸發現母親曾有過的那些我不能接受的行為。我知道一個人很難逃出原生家庭的魔咒,我只能努力提醒自己,不要對我的小孩做那些以前我不喜歡母親對我做的事。若我已覺知碎碎唸會為親子之間帶來負面能量,並且希望改變,那麼我就要從自身做起,停止這種惡性循環。

 -----------

閱讀舊文:

請你叫他這樣做

聽話就是孝順?

負責這個陷阱


1 則留言:

YW 提到...

貴人,我會定期反省,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