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2013

「負責」這個陷阱

在台灣出門時,女兒手上拿著一個玩具,我要她拿來放在我皮包裡,她不肯一定要自己拿,我就讓她拿了。老媽看了說:「你為什麼不拿個袋子給她裝?拿在手上掉了怎麼辦?你個做媽的不負責任嘛!」

對我而言,老媽是典型的負責母親,凡事只看表面「看的見的負責」,說我不負責,意思是我沒照她認為是「身為母親應該負責」的方式做,這責任就是「那玩具不能弄丟」,所以就扣我個「不負責」的帽子。

而我看到我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是除了東西不掉之外孩子更重要的學習,那就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是個傳家之寶,那肯定不會落到孩子手上,今天她自己堅持拿自己的玩具,那她就得自己負責,如果丟了,下次就會小心,或學會用更好的攜帶方式,不是嗎?現在孩子還小,如果可以達到這個學習的目的,掉幾個玩具又怕什麼?何況也未必會丟啊!

吃飯也是一樣,老媽來美住個兩星期,看到兒子飯沒吃完我就同意他下桌,老媽說:「美國媽媽真好當啊,人家說『飽了』你就說『好』。」言下之意就是我沒有追著餵,直到把一碗飯餵完為止。幾歲的人了,飽沒飽難道要我決定,他自己不知道嗎?

我們從小要餵嬰幼兒吃飯,幾年後讓他學會自己吃,再負責的父母,也不可能餵孩子到十幾二十歲,因為我們都明白孩子不能靠我們餵一輩子,我們要放手讓他學會自己進食,因為「自己進食」是一件比吃多吃飽更重要的事。但在生活中還有多少事,看起來不像吃飯那麼明顯清楚,然後我們一直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要負責,但若做了的話其實卻是不負責?

有非常多的父母,每天為孩子排滿了課後學習活動,因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為這樣做才表示我們是認真負責的家長,更因為如果不出去上課,孩子在家不是看電視打電動,就是混來晃去無所事事自由活動,把時間都浪費了,不如花錢出去學習。這是我們這一代所中的一種毒,那就是「混是不被允許的,必須要每分每秒忙碌正事才像個人樣」,例如在「母親節對話故事」中的小媽,就是一個例子。

但我們把孩子的時間排滿,就是負責嗎?「時間管理」也是要從小學習練習的,甚至比會彈鋼琴更為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適度「混」的空間,他們如何有機會學習自己安排管理時間,並為事情的輕重緩急排序?我們以為幫孩子把時間安排好就是負責,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不太負責。
 
有個非常認真的母親,因為老大沒有聽她的話申請十二月的「提早錄取」(Early Decision),最後進了一所州立大學,雖拿了全額獎學金,但她卻只被那「看的見」的表面虛榮框框給框住了,覺得孩子沒申請到名校是她的錯。等到老二申請大學時,聽了母親的建議申請了「提早錄取」進了名校,但這孩子卻跟我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沒辦法不聽我媽媽的話?」我一方面替他高興,因為他申請到自己喜歡的學校,另一方面又感到極度的悲哀,因為我深知他有個控制慾極強的母親,而他的個性卻不像哥哥一樣可以挑戰父母。

這個老二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來不能替自己做任何決定,而他的母親一心只希望他能進入名校,卻沒想到為這個沒有決斷能力的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自己選擇並自己負責的學習機會。一味的督促他申請進名校,以為這樣是盡到了做母親的責任,其實根本是不負責!如果今天孩子聽了媽媽的話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也許以後還可以選擇不聽,但今天聽了又嘗到了甜頭,只怕以後那母親更要得意的為他做選擇並要他聽話了。

孩子的大小事等若都得由我們選擇決定,我們能負責到幾時?我們負了責之後,是否就意味著他們自己不用負責呢?如果我們替他選的大學他唸得不高興,幫他介紹的女朋友也發展的不順利,是否他們就可以回頭來怪我們呢?我們負了責卻沒有教會孩子自己負責,算是盡到了責任嗎?

「負責」這兩個字,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陷阱,而眾多認真的父母們都深深地掉入這個陷阱中,在看的見的明處打著負責的招牌,在看不見的那面卻做著不負責的事,而毫不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