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2012

學鋼琴, 母子不歸路?

(本文發表於世界周刊 No. 1474, June 17-23, 2012)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我帶著孩子去棒球場參加第一次練習,除了認識教練及隊友們之外,家長們也聊了起來。

 一位媽媽說:「我這個兒子很喜歡棒球,但他哥哥就對運動沒興趣,只喜歡打電腦遊戲。」另一個媽媽則說:「你還有一個孩子喜歡棒球,我的兩個孩子都不喜歡運動。」又有一位母親也說:「我兒子也不想來,剛才我們大吵了一架才出門。」

聽著聽著,我發現原來美國媽媽們是「運動虎媽」,而我們則是「萬藝皆下品,唯有樂器高」,我告訴她們說:「我非常同意你們的論點,也覺得運動很重要,只是美國父母與亞洲父母的方向大不同。」

美國媽媽們聽了猛點頭,並表示他們所認識的亞洲孩子們,幾乎每個人都起碼學一種樂器,有的甚至會兩三種,看來美國父母對於我們熱衷讓孩子學音樂的情形也很了解。

老師的孩子不彈琴

想當年兒子約五歲的時候,我打算教他彈琴,可是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這一想兩年就過去了。有一天孩子的爹說:「如果你不教他,那我不是都沒省到?」
 
你想要省錢,那不就是要我幹活兒嗎?好吧,該來的終究得面對,於是擇了良辰吉時,兒子就開始彈琴了。幾年之後的一次演奏會結束,兒子一上車就說:「我今天彈得很好,讓你很有面子。」
 
本來他彈得很好我的確很高興,但這兩句話,馬上把我從天堂打進地獄,我第一次了解原來他這幾年有一搭沒一搭的彈著,為的只是讓我高興。

某一年的春天球季開始,第一場比賽兒子的大姆指受傷,腫的跟雞蛋一樣大,我知道這下子完了。果然休息一個月之後,他告訴我不要再彈了,於是我跟他把話說清楚。
 
我告訴他:「我可以尊重你的決定,但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現在十三歲了,不能在三十歲時後悔,回過頭來怪我沒堅持。另一點是你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弄清楚動機到底是什麼,所有的事都應該是為自己做而不是為別人。如果有一天你去女朋友家掃廁所,你也要明白那是為了你自己要討好她而做,不能說是為了她。我希望你學琴,是因為你可以多懂一樣技藝,我不在乎別人說我的小孩不彈琴,你更不必為了我的面子彈。」

話是說的很好聽,好像我是個善解人意的媽媽,又趁機對兒子機會教育了一番,但其實我心裡在滴血,還哭了好幾天。
 
雖說「鞋匠的兒子沒鞋穿」,但也有很多鋼琴老師的孩子琴彈得響叮噹,我看到這種情況也是口水流滿地,但我的孩子不喜歡彈琴,我也逼不了,這就是我今生的功課,功課既然做不好的話,我就得學習放下。

暑假快到了,我可能又想叫他練琴,但我答應的事又不能反悔,那怎麼辦?於是我想出一招,如果我想叫兒子練琴,就乾脆自己去練。結果暑假一晃眼就過了,他沒練我也沒練,真是天下太平。

幾年後等到女兒也說不彈的時候,朋友笑著問我:「這次你又哭了幾天啊?」我說:「人老了總要進步,我不但沒哭還高興的不得了,因為不論是我欠他們的或是他們欠我的,今生鋼琴這債算是彼此全都還完了。何況教自己的孩子,沒錢賺還得看人臉色,這種義工我再也不用做了!」

「見賢思齊」與激將法」

朋友的女兒琴彈得非常好,有一天來我家看到鋼琴就彈了起來。此時只見兒子從樓上衝下來,在客人的琴聲中對我大叫:「媽媽,沒有用的!沒有用的!」我也對他叫回去說:「不是我叫她彈的,我知道沒用,這種方法我也不用!」
 
朋友聽得一頭霧水,經我解釋才知道,原來兒子覺得我想利用別的孩子的美妙琴聲,希望能刺激他 「見賢思齊」。後來我也發現,建議多帶孩子去聽其他孩子的鋼琴演奏,希望達到「見賢思齊」效果的家長還真不少呢,問題是有用嗎?
 
如果我去朋友家吃到一道很美味的菜,我想學會自己做,那麼我就會向主人請益,這是出於我個人的意願想學習,是標準的「見賢思齊」。反之若是出自別人的意願來希望我見賢思齊,那就變成「激將法」了。

有老師的「激將法」竟然是對學生說:「你想當老師最爛的學生嗎?」
 
試想如果今天我老公對我說:「你想當本州煮的最難吃的家庭主婦嗎?」或是我對他說:「你想當本州最不幫忙家務的老公嗎?」這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是我們兩人都會開始努力加油改進,還是連日子都過不下去了呢?

「見賢思齊」與「激將法」就像雙胞胎一樣,但一個主動一被動,看似相同卻完全不同。錯把「激將法」用成「見賢思齊」又用錯對象,那就要小心了。我就聽過一個孩子對父親說:「你覺得她彈得那麼棒,那你去做她爸爸好了。」因為「激將法」對我是沒用的,所以我無論對孩子或學生都很少使用。

常聽見家長們說:「我的兒子懶死了,每天除了玩什麼都不想做。」會說這種話的父母通常都是非常認真負責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先安排自己住進好學區,在孩子才剛脫離奶瓶尿布,就帶他們踏上了「才藝不歸路」,每天課後輪流去上各式各樣的才藝課或補習班,回家後還得做功課練習。

孩子自懂事起到長大,今生都還沒有機會想過自己要做啥學啥,事情就已經多的都做不完了。幾年下來回家除了練琴寫功課,我們還希望他能分擔家務,偶爾洗個碗摺個衣服什麼的,或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能做頓飯來孝順娘。最後他們都做了,父母還是見人就抱怨他懶,說他啥都不想做。

請問,我們有給過孩子一分鐘的機會,讓他自己想想要做什麼嗎?如果有,他們當然選擇啥都不做,因為他們早就做得累死了。
 
孩子小時候當然都聽從我們的安排,但他們也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問過他們是否同意也願意接受這些安排嗎?還是無論學習、工作、或找對象,只要是父母建議或安排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嗎?我們能保證他只要照做,就能一輩子高枕無憂幸福快樂嗎?

不善激勵愛控制

有一些家長則說:「小孩本來就是該逼的,如果不逼怎麼會主動去學習?」這種論調更令我吐血。我們早就都忘了當年他們還在牙牙學語時,或是剛開始學走路要認識這個世界時的情形,我們忘了他們曾經非常主動的去探索周遭的一切,積極的學習想要趕快長大,和大人一樣做很多事。

而我們是如何幫助孩子的呢?除了他叫第一聲爸媽我們還高興之外,接著我們就開始說「NO」與「不行」,這個不准碰那裡不准去。然後孩子長大了一點,畫了一棵藍色的樹,我們就說:「拜託,你看過這世界上有藍樹嗎?你是不是有色盲啊?」再長大一點他彈了一首曲子,我們就說:「如果貝多芬聽到你彈這樣,可能會哭。」
 
直到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一點點的被大人抹煞,想像力也被我們一滴滴的殺光,然後我們還嫌他們不主動學習,給他們貼上一個「不推不動」的懶標籤,這樣對孩子來說公平嗎?

有一個家長來與我第一次見面就說:「我們已經學兩年了,我如果不叫他的話,他絕對不會自動去練,而且老師說他視奏超慢,不想教他了。」我馬上問她:「你沒在孩子面前說這些吧?」這位媽媽說:「沒有啦!我沒有當著他的面說,我只是自己心裡這樣想,現在跟你說說而已。」

天啊!不是來拜師嗎?第一次見面就把學生說的這麼糟,我到底是教還不教?家長希望換個老師所以孩子會練琴,但不論我是多棒的老師,我能改變多少?我還需要學生來 motivate 我呢!
 
凡是為人父母都應該聽過「胎教」吧?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們聽音樂看笑話培養愉快心情,也不准老公說髒話,就怕對胎兒有不良的影響,但孩子生出來後我們卻容許自己有如此負面的想法,卻覺得只要孩子沒聽到就沒關係?孩子真的都不知道嗎?對孩子真的都沒有影響嗎?

父母口不擇言也就算了,有時連長輩也來加油添醋。
 
有位奶奶一見到我就說:「老師呀,你不知道,她每天一回家就看電視,一直看一直看,都不練琴。」我說:「奶奶呀,您也不知道,您每星期一來就說同樣的台詞,一直說一直說,都不停止!您沒看見您孫女兒嗎?如果眼神可以變成利劍的話,她早就讓您萬箭穿心啦!」祖孫三代同堂的孩子更可憐,因為她在童年中得到的負面能量,是別的孩子的雙倍不止!

為誰辛苦為誰忙

當「才藝虎媽」是要有一些基本條件的。第一「虎父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帶小老虎們四處奔波上課,回家還得督促練習。
 
如果虎媽今天要動手術明天要做化療,虎爸肯定也管不了鋼琴了。第二這世上沒有免費的鋼琴課,所以虎家庭經濟上得過的去才行。第三虎爸得是個認真本份的標準父親,從來不在外面胡搞瞎搞,否則虎媽每天當探子查勤都來不及了,那還有空陪孩子練琴。

今天我們在大環境許可的狀況下,能為孩子提供了課外才藝學習的機會,原是美事一樁,但看看大部分的人都是怎麼做的?
 
在孩子連鋼琴都還沒看過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擔心找不到既便宜又認真的好老師,然後參加一個 party,看到母親們忙著交換意見,討論如何能有效的督促孩子練琴,父親們則抱怨每天一回家就看到老婆與孩子為了練琴的事鬥智吵架。

想當年在台灣,電視只有三台又很難看,每天我做完學校功課就練琴,一首曲子從無練到有,從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現在時代不同了,有這麼多種不同的「銀幕」又這麼好玩,為什麼要練琴?可想而知,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鋼琴功課也更加艱難。

所以當八字還沒一撇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就對「學鋼琴」這件事產生了莫大的負面情緒及恐懼,然後我們明知山有虎又偏向虎山行。等到孩子真的開始上鋼琴課後,所有周圍朋友經歷的恐怖戲碼,就無可避免的開始在自家上演,並且爛戲拖棚一演數年不能停止。

終於有一天我們再也受不了了,就在快要決定放棄的那一刻,看到某網友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大意是說「我是怎麼撐過這些年的,今天孩子居然謝謝我讓他學琴,我感到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鼓勵大家繼續撐著。」

這篇文章的出現,再加上網路分享的力量,讓眾多父母們情願聽網友的心聲而不顧孩子的痛苦,縱使也有很多孩子考完八級就恨死鋼琴再也不碰,並揚言日後若當父母絕不讓他自己的小孩學,但我們都視若無睹,為了一篇文章而產生那虛無縹緲的期盼,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我能撐著,總有一天孩子會謝我,他絕不會恨我」,真的是這樣嗎?

有家長說:「我花這麼多錢讓他學琴,他卻不好好練,浪費我的錢與時間。」有些家長自己都做祖父母了,卻還不時提起:「想當年讓他學了十多年琴,為了比賽演奏東奔西跑,現在他連琴長啥樣都不知道了。」
 
每次聽到這樣的論調,我就會提到這個網路故事:「一個女孩認識一個美國人,於是嫁了他來美國,但卻發現美國生活很無聊,於是對老公抱怨說:『我為了你犧牲這麼多!』她的老公說:『不對不對,你不是為我犧牲,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是我們的選擇吧?我們做了選擇然後又怪孩子,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很為這些孩子叫屈,因為從小學琴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意思,他們只是在做一件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而已。孩子們也聽話的做了這麼久,之後還要挨罵,碰到比較計較又愛嘮叨的父母,一想到就要提一次。如果孩子五歲時就明白可能終生都得要揹負父母為他犧牲的包袱,他還會要學嗎?

我曾問過一位家長:「你真的那麼怕他不會彈琴嗎?」這位家長說:「是啊,鋼琴是樂器之王,當然是要學的啊,大家都學啊!我也不希望孩子以後怪我沒讓他學。」這幾句話說的真好,所有的鋼琴老師都該感謝這位家長,如果沒有這種觀念,我們的私房錢打那兒來啊?

所以我們讓孩子學琴是因為大家都學,不學怕孩子以後會怨我們;然後撐不了也得撐著,因為有一天孩子可能會感謝我們。那麼我們讓孩子們學習才藝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我們自己要做「好父母」的執念?亦或是我們要以孩子的成就來彰顯我們自己是「負責父母」及「成功父母」?如果能先把動機釐清,那事情做起來是不是會多一點情願,並少一點抱怨?

鋼琴當然是可以學的,除了音樂之外,更學到 problem solving 還有 self discipline。但問題並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怎麼做」。我個人根據將近二十多年做母親及老師的經驗,對於家長們有些小小的建議:

() 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的
 
如果看到別人的孩子摔跤,我們一定會問:「Are you OK?」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就會說:「你看你,練琴不專心,走路也不專心,摔跤活該!」因為我們對別人的孩子總是多一分同情心與同理心,多一些慈悲與溫柔,不會動不動就口出惡言。

我曾想過,如果我的孩子可以選擇,他們是不是情願做我的學生,而不要做我的小孩?多年下來我把自己訓練的不錯,時時能把孩子當成學生,在與他們談話時就事論事,避免攙雜太多情緒化的負面言論。如果我也能把老公當成別人的老公,或把父母公婆當成別人的父母公婆,那我就能更上一層樓了。

() 多珍惜已經有的
 
有位媽媽問我:「老師的功課是每首曲子練五遍,可是我的小孩只肯練三遍,怎麼辦?」我說:「三遍就三遍唄!」她說:「五遍都已經練不好了,減成三遍那就更慘了。」我說:「你不是希望他繼續彈嗎?那三遍總比沒有好吧?如果你硬逼著他練五遍,不怕過兩天他就再也不練了嗎?」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我們總得看情形來行事,不能太過死板,更不能只追求那「沒有的」,而不珍惜「已經擁有的」。

如果孩子生下來是有殘疾的,他能平安長大我們就已經感謝上帝讚美觀世音菩薩了,我們還會每天逼他練琴嗎?孩子在家不過十八年,我們希望他離家後想到鋼琴時會記得什麼?「我媽老說我不好好練」?「那次比賽我一彈完出來,爸就大罵我怎麼彈錯」?還是「爸媽都好喜歡聽我彈琴」?我們真的需要每天為了練不練琴而大做文章,把全家弄的烏煙瘴氣嗎?

() 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
 
曾有一個父親說:「我的兒子很好動,坐不住,我想讓他學琴,訓練定力。」我說:「你是要給我生意做,又給我找麻煩是吧?為什麼不帶他去打球呢?」
 
我認為孩子學習才藝是一種撒種的工作,我們灑一些不同的種子,看看那一個能發芽並成長,不行的就再換一種,希望能幫助孩子在課外找到一種有興趣的嗜好,因為去做這件喜歡的事而減輕一些生活壓力,並能終身蒙受其益。

在不同的學習項目中,我們觀察孩子的狀況,並慢慢調整方向,順著孩子的表現,漸漸看他們對那項活動較有興趣,經過一段時間興趣仍不大的項目,就可以考慮放棄。
 
試想如果從小吳季剛的母親希望他去打籃球,而林書豪的父親希望他去設計禮服,那這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兩個孩子與兩家人都會痛苦,而這世上也就不會存在這兩位發光的華人了。
 
所以不是樂器就比運動高級,也不是小提琴就比單簧管好,任何一個項目都沒有好壞與高低之分,重要的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地方。孩子如果有興趣,就會比較願意學願意練,也會學得比較好,而信念與意願大於一切。

() 多說好話,多鼓勵少批評
 
一次兒子在棒球比賽中擔任外野手,眼睜睜的看著一個滾地球從他兩腳中間滾過,居然沒有攔截到,我氣得就差沒衝進去賞他一把掌。此這時只聽見教練大叫:「Good tryGood try!」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難怪他喜歡打球不喜歡練琴。在他彈琴的那幾年,我何曾對他說過半句好話!

學生每星期來上課一次,我除了教授鋼琴及音樂知識之外,也盡力想辦法鼓勵他們,只要能改進錯誤就說他們好,只要能彈出不同的感覺就說他們進步。如果音樂都沒的說,就說他們頭髮好看衣服漂亮,或說他們長高了。
 
但是無論我如何在這一小時內給他們陽光,還是不敵負面父母們在家每天用雷劈,把孩子搞的一點自信都沒有,即使彈得很好了還是覺得自己很爛,被稱讚後居然一臉:「老師,你是在說我嗎?」的樣子。
 
我們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我們自己做到了嗎?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鼓勵絕對比批評諷刺有效,如果我們不能說點正面好話來鼓勵孩子,那就請閉嘴!

() 放下面子及功利主義
 
有家長問我說:「鋼琴考試對申請大學有用嗎?」我說:「考過檢定考試會有一張證書,如果你家缺壁紙,會有點用。至於申請大學是否有用,沒人能保證。」才藝項目的選擇,難道是以有沒有用來判定的嗎?「有用」與「沒用」又是如何定義的呢?這樣是不是太功利主義了?

無論是一場演奏會或一次滑冰表演,一場球賽或畢業典禮,都是不同階段的生活經驗,而童年也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孩子的學習不應該變成大人之間虛榮心的競賽,學生更不能成為名師出名或業績競爭下的犧牲品。
 
如果家長及老師都把自己的面子及虛榮心建立在孩子的學習上,然後又不鼓勵孩子,不正確的動機加上錯誤的方法,不但污辱了音樂,更污染了孩子的心靈,幾年下來孩子也許在表面上看來彈得不錯,甚至還能參加比賽得到好成績,但如果他們的內心已經千瘡百孔了呢?這樣的學習算是成功的嗎?我們算是盡到了責任嗎?

5/19/12 家園版「我家的健身熱」一文中,作者山楓的兒子一開始被母親逼著去健身房,後來演變成兒子說「每當在心情煩躁低落時,只要一想到可以上健身房運動就會很開心。」
 
如果所有學琴的孩子都「一想到彈琴就開心」,那麼父母們若沒有孩子的考級證書或比賽影片能拿到網路上去曬給朋友看,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真心的希望所有的家長學生及老師們,都能在這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及平衡點。

4 則留言:

吳柏賢 提到...

謝謝老師,很棒的文章,
我也在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快樂的學習,
不僅限於才藝,我對(不對不對,你不是為我犧牲,這是你自己的選擇)這句話非常有感,
我很擔心我身邊的長輩包括妻子劈頭就問小孩今天學的如何,甚至開頭就問是不是彈的不好,我的是老么,我的手足都是從小資優生,我懂心碎受傷我,小時候遭到的無情言語攻擊,孩子心靈不必打罵就可以碎滿地,
我時不時回想小時候的遭遇,然後才決定要如何給孩子幫助,然而這也是我國中老師給我的影響,
因為我的老師教過我家三個小孩,她看著我長期鬱悶,每天都早早去上課,只因為我覺得上課比在家溫暖,看得見我的難過,但她只是我的老師,她對我說(我覺得你很棒有很多優點如態度,但是很多父母就是這樣只重成績,我也不能為你改變什麼,但是你要記住以後當了父母不要重蹈覆轍)。
我聽完回家哭了很久,但是這句話深植我心,
我去年還崩潰回去找她傾訴,我的母親到現在還是認為小孩不該浪費錢學鋼琴等等才藝,她到現在還是在否定我的決定(但是我並沒一定要孩子練出了不起的成績阿),我不會讓這種枷鎖綁我的孩子。
我從一開始在家裡自學鋼琴,吸引小孩向上來敲幾下,我讓她上來彈,但是當她不受控制我就請她下去玩自己的遊戲,我要她尊重鋼琴,如果尊重她的寶貝玩具,我很快,約莫半年,她已經可以為了想彈琴忍受我的條件(坐姿手型等等)半小時以上,我才開始讓她去上課拜師,也買了一部真正的鋼琴,一樣的我要她尊重鋼琴。
如今奮鬥中,目前反而比較煩惱,她彈琴一定要我陪,我再累也要認真聽她練習(但是我覺得壓力很大,因為很多人保持唱衰,我煩惱這些又要好好保護她的感受),因為她要求我陪她不然她不想彈,她很想得到我的肯定,但是我都會對她說再我心中妳分數一定很高,但是那只是在我心中,我知道外面還有很多高手,不管如何爸爸愛你。
就拿畫畫來說,她一樣的主題一畫就好幾張,她喜歡拿去問別人那一張比較好,但是當她問道我,我一定說每一張我都好喜歡,後面在對她說畫畫最重要的是妳自己喜歡那一張,對爸爸來說妳喜歡那一張最重要,因為畫裡有妳的想法跟靈魂。
然而我小時候的創作就沒有那麼幸運........

琴老師 提到...

吳先生,謝謝您留言!很高興我的文章真的有人讀!

那些唱衰您女兒學琴的人(包括您母親),他們應該沒有贊助學費吧?如果沒有贊助,有什麼資格放話呢?還是他們都住在海邊,習慣管得很寬?

如果您希望自己不要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不要用父母的枷鎖綑綁孩子,那麼現在您已經是一個為人父的大人了,只要能力許可,想帶孩子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被周圍莫名其妙的負面雜音綑綁,當然也包括您母親的聲音。

為人父母者總有希望自己為孩子做的事,您並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同,做就是了。

學音樂花費的精神與銀子很多,所以孩子的娘會過問並期待學習成果,那也無可厚非。若說上完三年的鋼琴課,您完全不在乎女兒學了什麼,這就演得有些自欺欺人了,那我可能得馬上提名您去角逐金馬獎!

初學時陪著女兒練琴,就好像曾經牽著她的小手陪她學走路一樣,有一天她能自己走得平穩了,那麼我們放手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豐功偉業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都很重要,所以我們希望充實孩子。但是學習的重點不是「做什麼」,而是「怎麼做」。「學什麼」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怎麼做」才能學好,能多鼓勵少批評總是好的,孩子也會知道自己就算沒有那麼好,我們還是他們的後盾,愛他們一樣不變。

感覺您十分戰戰兢兢的在保護女兒,希望她不要受到您曾經受過的傷害,所以您得先站穩腳步,保護好自己才行!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父親,在孩子心中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父親形象,操在您自己手裡!

加油!

琴老師

吳柏賢 提到...

琴老師好,
我把小女的練習狀況放上來分享,才學七個月,
手型建立很困難,她的老師算是好好先生,
我只能苦心勸她保持像樣手型,但是遇到節奏比較快的曲子那個手型實在不堪入目,不過至少大拇指凹陷問題有改善很多,
請琴老師傷傷眼兒幫我看看她有那些壞習慣讓我給她催眠修正,先謝謝老師!學琴之路漫長無比,好在有你門在網路分享實用的知識與經驗。

https://youtu.be/QHlxK_P3t6w


https://youtu.be/dTb8OAPvCMY

琴老師 提到...

吳先生,謝謝您的分享!
女兒彈得不錯,繼續加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