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013

「好」與「不好」之間

母親在世的時候,常說:「有一好就沒有二好。」例如我的女兒,十個月就開始走路,但到三四歲時都還是咿咿啊啊的,講什麼我們都聽不懂,那時我有點擔心,母親說:「走路與講話你只能選一樣,因為有一好就沒有二好,不會全都好。」以前我真是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但現在人老了總要進步,我也愈來愈明白了。

例如有個學生的視奏能力很強,別人要練十次才能練好的曲子,他三次就練好了,那麼他練習的時間就不需要那麼長。有些人天生骨頭或肌肉較為僵硬,手指需要多運動才能改善,但如果同時他又很聰明視奏能力不錯的話,他肯定就練的少了,那麼這個「視奏好」的優點,其實對他來說也不算太好。反之如果一個學生因視奏能力不佳,需要比別人練習更長的時間,那麼練的多之後手指肯定更靈活了。此時「視奏能力差」的這個「不好」,卻可能為他帶來另一個「好」。

這次暑假去外州旅行,拜訪了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因為他是家中獨子,如今父母年邁不能隨伺在側,我可以感到他有許多的壓力及無奈。他同時提到一個我們都完全沒有想到但卻是非常真實的狀況,那就是:「以前功課最差的小孩,如今卻是唯一在父母身邊盡孝的人。」那個人就是我弟弟。

當年母親任職公家機關,我們住的房子是由那個單位負責建築再賣給員工,所以我們的鄰居們都是母親的同事。因為從小一起長大,我們這一輩的孩子也全都成為朋友。這群孩子中,我弟弟是功課最不好的一個。當我們都考進高中然後就讀大學,他卻連高中都沒有考上,直接進入五年制專科學校。當其他人包括我這個姐姐在內,全都大學畢業並出國深造,他因為沒有大學文憑英文也不行,所以沒有出國,服完兵役就去工作了。這二十多年來他自己雖也成家立業,但都沒離開過台北,一直還在父母身邊就近照顧。

如果我是一個人,那大可以選擇回家陪父母,但我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家需要照顧。如果年輕時我就想到父母有老去的一天,我是否會有不同的選擇?如果我說不要出國不要結婚,只怕父母也不會自私的把我留在他們的身邊吧?弟弟當年學習的「不好」,沒想到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卻覺得他最好;而我們這些當年所謂的「好學生」,書讀得好所以出國了,又繼續留在美國,其實也達到了父母對我們的期盼,但父母及我們當時所覺得的「好」,多年後的現在,卻又好像變成一種「不好」?

母親走的時候,大家都說她還算年輕,怎麼摔一跤就走了?我雖不捨,但我覺得好的很。她一生沒有任何長期疾病的前科,不曾受過病痛之苦,只是老了才腰酸背痛,還有牙齒與眼睛差一點而已。早畢業晚畢業,人終歸都要畢業,母親說畢業就畢業,一點都不拖泥帶水,就像她的行事風格,有什麼不好?有親戚前來關心,一直問老爸當時為什麼沒有決定急救,難道救活了後再長期躺在病榻當植物人,就是好嗎?

母親所謂的「有一好就沒有二好」,與佛家所謂的「無常」有些類似。其實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好」與「不好」,完全看當下的狀況而定。今天的不好,也許明天就是好的了,同時看似表面的好,在看不見的反面可能不好。

身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孩子能照著「我們認為的好」來生活,應該讀大學,應該跟一群像樣的朋友在一起學習,應該學一樣能賺錢的科目才能過日子,應該成家,應該生小孩,應該這個應該那個,但對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是我們能決定的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