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2013

讀「給予的樹」之後

剛來美國的時候,在學校認識一位對兒童文學很有興趣的學姐,她送了我一本英文童書「The Giving Tree」。這本書對我來說很特別,第一這是我來美國後收到的第一份禮物,第二書的插圖是黑白的,第三字很少而且英文淺顯易懂 (童書嘛),所以我非常喜歡,一直留到現在。

書中內容是敘述一個小男孩與一棵大樹的故事。一開始我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因上述的原因還有單純的喜歡這個故事,直到我自己做了母親之後,每次不論在圖書館、書店、或家中看到這本書,我就會聯想到自己及其他的父母們,覺得我們就是那棵不斷為孩子付出的大樹。

幾年過後,朋友寄來一個電子版的中文「蘋果樹」故事,與英文「The Giving Tree」不同的是,中文版的最後比英文書多了幾句教育讀者的話:「那棵樹,就好像我們的爸爸、媽媽,我們就好像那個小男孩,當他們孤單的時候,我們在哪裡?當他們需要我們時候,我們在哪裡?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空多陪父母說說話喔~

說實在的,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自己內心複雜的情緒,一開始讀時很高興,因為我喜歡的英文書不但變成中文,而且還從黑白變成彩色的!但讀到最後,馬上由天堂掉進地獄,因為「天啊!原來我那麼不孝啊?我怎麼只想到自己,一點都沒想到父母呢?」但與其說是內疚,不如說是腦羞成怒,還好那是一本電子書,否則我真想把它拿起來砸到地上,更想問那位中文譯者說:「你…為什麼…要自作主張加上最後那些話?」

後來我繼續思考這個問題。我不是「作家」,我只是「坐家」 (我每天坐在家裡),我從沒學過文學或創作,但一個作家應該明確的告訴讀者「今天看完我寫的這本書,你應該學會什麼」嗎?還是不必寫那麼清楚,留給讀者自行想像的空間及學習的機會?美國作者最初寫這故事的時候,她是否真想傳達什麼訊息?讀者到底應該覺得自己是那個男孩還是那棵樹?我是真的完全扭曲了她的意思嗎?如果我看了書後只想到自己而沒有想到父母的話,我有錯嗎?這些問題有答案嗎?

狄士尼出「木蘭」這部電影時,我帶老大去看,當時他五歲。後來朋友問我說:「那你兒子看懂了嗎?」我說:「講英文的啊,有什麼好不懂的?」後來發現是我頭腦簡單,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不就是個狄士尼卡通嘛!不同的就是這次是個中國故事。我的朋友當母親比我認真百倍,她找了一本木蘭的書,把故事全講了一遍,確定女兒都懂了,才帶她去看電影。但是,真的需要這樣大張旗鼓嗎?

在我教中文啟蒙班的那幾年,我常在公立圖書館借英文的中國民間故事,到學校用中文講給學生聽。英文書中雖然沒有「讀完本書我們學到的是…」或類似的話,但我每次講完一個故事,就習慣性的問大家學到什麼。四五歲的孩子當然說不出所以然來,也可能連故事都沒聽懂,但我也不是真的期待什麼答案,只因當時的我仍處於「中毒」狀態,就是不能不問。有次講完一個貪財的故事,只聽見有個陪讀的爸爸說:「老師,我學到的是……錢很重要!錢很重要!」

自教職退休後,我在學校為「說故事比賽」擔任了幾次評審,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父母為孩子用一本故事書來準備「說故事比賽」時,特別是那些年紀較小的班級,不論內容是中國成語故事、民間故事、或是外國童話,我很容易就能分辨他們用的是「中文書」還是「英文書」。

只要他們是死背一本「中文書」,就會講出一些較為艱深的詞句,而且每個人到最後都搖頭晃腦的說:「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們學到的是 (什麼什麼) ……。」如果用的是一本英文書,並由父母幫學生轉換成中文來講,此時少了書中文字的限制,大人就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把整個故事用現階段孩子能理解接受的簡單詞語來完成,並且最後也沒有「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們學到的是 (什麼什麼) ……。」這些教育讀者的話。

當然十有八九的人都是用中文書。因為我自己看了中文「蘋果樹」後的負面反應太大,所以每次聽到學生們最後背這幾句都非常反感,這根本就不像他們這個可愛的年紀可以理解的話。為什麼孩子聽完一個故事就一定要懂?不懂就浪費書錢了嗎?大人又為什麼一定要他學到某種人生大道理?難道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去聆聽欣賞一個故事?如果我一定要學到什麼,又為什麼一定要別人來告訴我?為什麼我不能自己學?如果讓孩子自己去領會,學到的就一定會是錯的嗎?

某次回台灣與朋友聊到這件事,她說她曾去圖書館參加一個類似「如何為孩子講故事」的講座,專家們提到我所說的問題,認為如果每讀完一本書就套用一個公式,告訴孩子你得學到什麼,基本上就把他們的想像力給限制住了。

後來我也漸漸了解,當時的不高興並不是因為我想到自己有啥不對,讀者如何詮釋作者的意思,本來就是自由的,而是我讀英文「給予的樹」之後對自己所產生的情感聯結,在讀了中文的「蘋果樹」後完全被抹煞。而現在我更明白了,看看今天大家要學鋼琴就是為了要考級,考級就是為了要有項目可以寫在大學申請表上,做每件事的動機都是為了往後的某種目的,早就失去了單純的做一件事或讀一本書然後得到樂趣的簡單心境了。

這位長得像林志玲的美媽,您的孩子開學了吧?所以您今天有空來逛我的部落格?真是謝謝您來捧場啊!那麼您讀了我的文章後,您…學到什麼呢?
 
「琴老師,我以為您已經為自己解毒了,但…好像…還沒有啊?」

您說啥我聽不懂,但您看了我的文章一定要記得,給孩子說完故事後,千萬別問他學到了什麼,知道嗎? (看您長得那麼美,不知道有沒有大腦.......)


2 則留言:

Linda Ho 提到...

真是心有慼慼焉。我要是讀了那本電子版,大概也會扼腕嘆息,“你爲什麽要說這一句話呢?”

在美國的公立學校教了那麽多年的書,讀了許多的童書給學生們聼,真覺得美國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造就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美國老師可能會問一句, “你覺得作者想要說什麽?”學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門,但是不太會有老師說,其實作者是要我們好好孝順父母。(老師的話,在五花八門的回答中,正是觀察學生的好機會。)

嚴格說起來,在這社會上,像這棵樹一樣給與我們的人實在太多,我們要回饋的僅只是父母而已?那“看不見”的力量遠遠超過那“看得見”的力量。一個人若是可以由那看不見的力量來驅使,格局不是比那由看得見的力量驅使大得多嗎?

Chi H - Ruth - 在Nanuet N,Y, 提到...

Hi
我過來拜訪打個招呼,,
這是個很有用心的格子,很精彩,我幾乎有大半年沒有寫字了,這邊的更是荒廢很久,很久,雅虎部落格年底要關閉,也許我應該將那邊的家全部搬到這裡來重見天日,先留個手跡腳蹤下次再來細嚼慢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