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開始,就讓我想起我們這些音樂老師們,做著一份看來有氣質但其實卻是整日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金老師」因緣際會教到了一個極有音樂天份但行為卻像個白癡的小男孩,當她帶著小男孩在超市買菜,看見鋼琴就希望他能好好表現一下,所以可以藉此為自己招攬學生上門。但是為什麼會有一台鋼琴擺在超市裡呢?
當聽到「金老師」用「我有一個未婚夫是外國名鋼琴家,名叫『霍洛維茲』」來拒絕想追她的人時,我笑得差點兒從椅子上掉下來,可是我家老爺並不知道有什麼好笑,後來繼續看下去之後,他也笑了。總之有太多情節讓我聯想到我的生活,但是劇情的重點其實並不完全聚焦在鋼琴,而是在感情,當感情戲來的時候,我便哭得東倒西歪。
最後當小男孩已經長成一位名鋼琴家要表演時,我看到樂團在調音,心想:「是要彈協奏曲嗎?」當第一個音出現時,才知道原來我並不是誤打誤撞發現這部電影的,而是命中註定要看見。直到現在我都還不明白,這首把我帶進音樂系的「拉哈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到底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個貴人還是掃把?第三樂章還曾經是我家起床號,女兒對它又愛又恨,當我把古典音樂CD都斷捨離送人時,她非讓我留下這一張!
這星期我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來美三十年後,重讀三十年前我寫給父母的信。當年沒有網路,只能打電話或寫信與家人聯絡,對我的父母來說,我的家書絕對抵萬金。
第一年我每週寫一封信,第二年每隔一週寫一封信,每一封無論是郵簡還是信紙,都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母親先從一號編至五十二號,第二年再從一號編至二十六號,所有的信連信封都收好在一個月餅盒子裡,某年母親讓我帶回美國。幾年過去我一直沒動,直到這星期才拿出來,每天睡前讀幾封,還沒讀完全部,就看見這部電影。
讀研究所時的許多陳年往事都已經忘了,因為看了信又忽然歷歷在目。當時學校要求我們考音樂史,考不過就得重修,美國同學都考不過,我怎麼考得過?重修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所以恨死了音樂史,在信中都寫「音樂屎」。也忘了自己當時非常喜歡大鍵琴平靜的感覺,還曾經想換它當主修,後來打了退堂鼓,只修了一年當做選修。
當時常去臨近的一個大城探望表姐,有一次表姐的朋友認識了一個會測字的高人,人喚她李老師。在信中我跟父母提起見過李老師兩次,第一次她說我完全沒有音樂天份,只是因為從小學琴自己也喜歡,雖說是學了,卻也沒怎麼盡心盡力,但應該能當個不錯的老師;第二次見到她時,她乾脆勸我改行,我聽了當然不爽,便在信中對父母大罵此人莫名其妙。
總之現在想想,李老師說的也算有道理,年過半百我也該瞭解,自己有興趣但沒天份,今天也的確以當老師為樂為榮。
母親已逝,但我還有她貼在月餅盒蓋上的手寫字條:「無意間發現還為你保留了這些信件,閒暇時再看一遍,頗覺有趣。讓你自己再重溫一下當時的情境,你會感受到對自己的成長,付出多少心血和代價。」
在讀著這些三十年前的信的同時,又找到了這部老電影,不是命中註定是什麼?在這個深秋楓紅的季節,沒想到我竟然開始回憶起我那些年少的青春歲月,與曾經熱愛的古典音樂……
--------------------------------------
閱讀舊文:「報平安的孝順」
閱讀舊文:「我最喜歡的音樂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