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有個高中學姊,今年應該是大學一年級,她申請到一所離家不遠的學校,才開學一個月就退學回來了。可能是為了男朋友,也可能是想賺錢或其他原因,總之就是不想讀了,決定去找工作。
因為她想當模特兒,於是找女兒幫她照些相片。女兒平時喜歡照相,但這件事情事關重大,女兒不敢輕舉妄動,於是要我出馬當義工。我的技術也許比女兒好一點,但我只是有此嗜好而已,並不是專業攝影師,對於這種特殊用途的人像照,我不知該如何拍攝,她自己也不清楚,結果是一邊照一邊參考報紙的廣告來擺姿勢,反正也照完了。她為自己做了展示冊,如願得到了一個平面服飾廣告模特兒的工作。
有個男孩在申請大學的時候,父母左擔心右擔心,不准他去城市讀書,覺得城市的生活環境不安全,生活方式對年輕人來說又可能誘惑太多,所以只讓他申請本州的學校。後來他進了一家州立大學,唸得也挺高興,但兩年後還沒畢業,就忽然自己決定從軍去了,現在已隨美國陸軍去國外駐守。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孩子,中學時期成績非常好,但到了高中的時候就完全變了。不是他變笨了,他當然還是一樣的聰明,只是不喜歡的科目就不讀,所以年度總成績大幅下降。在父母的眼裡,這叫做「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是不能被接受的,那幾年常因此與父母爭執。高中畢業後他申請到一所私立大學,因為他的隨心所欲,兩年後就被學校踢出來了。
之後他在家裡每天半夜不睡覺,日上三竿也不起床,渾渾噩噩的過了一整年,某天居然找到一個了很適合他的電腦工作。剛知道這好消息時,我還真替他捏了把冷汗,因為我不知道他是否能改掉生活惡習,沒想到他真的開始新生活,每天乖乖早起上下班。
如今幾年已過去,老板十分重用他,薪資也不低,還交了個不錯的女朋友,馬上要結婚了。但是父母還是不高興,總覺得兒子就是欠張大學文憑,兒子倒是說:「我沒有那張文憑現在也過得好好的,你們幹嘛不高興?」所以親子關係依舊惡劣,平時幾乎沒有聯絡,偶爾聯絡一下就劍拔弩張。
另一個朋友則是有個意志堅定的兒子,十歲就告訴母親:「無論給我多少錢,我絕不會去做這種一天上班八小時的工作。」進了大學唸了兩年後,他感到這不是他所要追求的生活方式,想自己做生意,於是就休學了。
一開始的時候,朋友完全不能接受兒子的改變,父母的觀念就像大多數的傳統中國家庭,認為讀書至上。當她告訴我說她與先生的家人幾乎全都有博士學位的時候,我的反應是:「已經有那麼多博士了,也不差這一個嘛!」
她千里迢迢帶著兒子回老家,希望藉由親戚長輩來對他曉以大義,讓他改變主意回去讀書,沒想到長輩們覺得孩子很有頭腦,對自己的未來也頗有規劃,不是只因為不想讀書而休學。最後結果是長輩們教育他不成,反被這個美國小子給教育了,現在他在家做自己的事,父母也放下了自己的觀念接受他,真是皆大歡喜天下太平。
十幾年前我在一個美國小公司打工,老闆的會計師來公司,聊了聊他告訴我他有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個在讀大學,另一個則讀了一年就決定回家了。那時我的老大還小,老二還沒出生,我聽了後馬上脫口而出:「你怎麼能同意她這樣呢?」
那時因為我自己還年輕,也是被某些傳統框架束縛著長大的,不論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或是為了孩子的將來,都覺得人一定得唸大學才行,再加上老中父母的威權心態,「我吞下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你是從我肚子裡出來的,我覺得你該讀大學,你就給我去!還能由你選嗎?」所以當時對於美國父母的態度,我實在不敢茍同。
但這樣真的是對的嗎?多少有大學文憑的人,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唸大學,也不知道自己對那個科目有興趣,甚至從來沒考慮過日後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學可能也適合大部分的人,所以我們都唸完了也找到了工作,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過了一生,感覺也沒啥不好。
不可否認也有少數的人,到了中年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一直面對著沒有興趣的專業做著如同雞肋的工作,年歲已大也來不及改變了,就只能將就著過日子。如果是個隨遇而安的人,那也就罷了,但也有人因此變的不快樂,或總覺得此生是有所欠缺的。
如果我們的孩子與我們不一樣,他們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支持他們跳出這個「一定要唸大學」的框框,同意他們依照自己的意願去嘗試做一些不同的事?可能做做他也會有一條不同的路能走出來,也說不定當他無路可走的時候,又會回去讀書了。不同的是,後來孩子是自己心甘情願去讀的,而不是因為隨波逐流而讀。
想當年我問會計師的話:「你怎麼能同意她這樣呢?」就像現在也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你怎麼能讓你的孩子去做這件事呢?」真的沒有「讓」或「不讓」的問題,或可說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孩子已經大了,對於他想做的事,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更可以表示我的意見,但他要做什麼,真的是他自己的選擇,我沒理由也沒權利「讓」或「不讓」,更不能因為我自己的私心而阻礙他的發展,他到底要做什麼及怎麼做,我希望他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並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及負責。
在大部分的人眼中,唸大學很重要,所以「不唸大學」從來不是一個可以被考慮的選項,然後家長及孩子們都把精神放在「該唸那所大學」上。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大學」,而是那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