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16

哲學與心理學

感恩節假期時,家裡來了兩個小客人目前在讀大學。跟他們聊聊後我知道,他們一個人主修心理學一個人主修哲學。

說到心理學年輕時候的我認為這門學問,聽起來在「研究他理狀況」,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何況要讀很多書,埋頭讀書的事都與我無緣。沒想到後來在一個無心插柳的狀況下發現心理學還有點意思。幾年每個週末去中文學校,認識一位帶著女兒在此名師學藝的家長,見到我時他都要抱怨女兒的鋼琴老師。

如果個朋友一直對我抱怨老公我聽煩了可能會說:「我看你離婚算了!換個老公吧!」但是家長一直對我抱怨鋼琴老師基於職業道德自己裝高尚我非常想說:「早就該換一個鋼琴老師了!」但是我卻從來沒有開口。

有一天他又對我抱怨說女兒跟老師講話時總是低著頭不敢正眼看老師。
不敢看老師?那你女兒很怕這個老師喔!」我說。
琴老師好厲害,你是不是學過兒童心理學」家長

拜託了!說這句話那裡需要什麼「兒童心理學」啊?這是基本生活常識,好嗎?但是家長說的應該是讚美我吧經由他的我才發現身為母親及老師這麼多年說在與孩子及學生互動時沒有顧及到他們的心理狀況,那才奇怪呢!

不管到底有沒有聽過或過「心理學」,總之在世為人,從生下來的第一天哇哇哭鬧起,就要開始學習與周圍的人玩「權力遊戲」,並且玩一輩子到入土。既然要玩這麼久,而且一般學校的也不會教我們怎麼玩,那麼如果懂心理學的話,是不是就能玩得少一點矛盾,多一些精彩呢?

這些年來有關心靈成長方面的書我讀了不少,而當老師二十多年到現在,學生進門我一看其臉色,往往第一句話不是問「這星期有沒有好好練琴?」,而是「今天心情不好嗎?考試考壞了嗎?媽媽罵你了嗎?」事實上我早就「教翁之意不在琴」了。

說到哲學那更糟糕,以前在台灣聽到有人哲學系,基本上就覺得此人讀完書後,不是準備進精神病院,就是要餐風露宿。現在覺得當年自己的想法,真的只能以「年幼無知」四字來形容

話說兒子大學唸完第一年之後回家的暑假,在考慮大三選主修的問題。當時的場景我記得非常清楚我正在廚房切菜,兒子走到我忽然跟我主修的事,他說:「在考慮可能要主修哲學」因為沒有想到會來跟我講這件事,那一剎那我腦袋一片空白但是孩子大了願意告訴我他在想什麼,應該也不是件壞事。

從來不以「前途」或「錢途」做為孩子選系的考量,更不會「為反對而反對」。問他:「你對哲學有興趣嗎?有興趣當然值得考慮。如果你問我,那這個我完全不懂,什麼都不能說。如果你有疑問不能決定,就去跟學校的教授們討論。別忘了只要是你喜歡讀的你決定了,我都覺得很好。

大約一年之後個朋友介紹我聽台哲學系教授哲學概論」,我聽了以後覺得這其中大有學問。當然不是我聽了教授的一堂課就懂哲學了,我還是什麼都不懂,只是忽然不知為何產生興趣,發現了哲學除了知識之外,也與如何思考如何問問題很有關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可惜一年前兒子問我的時候雖然我沒有不贊成,但若能早一點發現哲學的重要性也許可以鼓勵讀。

上個星期看到世界週刊的這篇文章:「文科生也有」,文中提到「文科生的生存狀況並不像許多家長們想像的那麼令人擔憂」。當然一個人成年後起碼要能自自足但是讀書的目的並全然是為了工作與生存,學習的本身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能學習有興趣的科目就更好了,不幸的是亞洲父母總把「前途與錢當作是學習的目標。

這次來的這兩個小客人一個是朋友的孩子,一個是這個孩子的朋友我告訴這兩個小客人說:「有很多人選擇非常實際有用主修科目,這些人讀大學的目的是為以後的工作準備,你們的是心理學與哲學,我相信這兩科一定能幫助你們,為未來的人生做更好的準備

---------------------------------------

 閱讀舊文:話說選科系
 閱讀舊文:恐懼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