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15

第一名的動機

這個月參加女兒的高中畢業典禮,依照慣例畢業生中第一名的同學 (Valedictorian),要在典禮中致告別詞。今年本校的第一名是個非洲裔男同學,他被好幾家長春藤名校錄取,最後決定去他最喜歡的「麻省理工學院」。在另一個頒奬典禮中,我們也看到他拿到本鎮及本郡許多地方組織的奬學金,我這個超級八卦家長還幫他算了一下,起碼有一萬塊。

本鎮高中最初與美國其他的學校一樣,以白人學生為主,不同的是我們的高中較早開始收非裔學生。這位同學上台的頭幾句話是:「我是本高中在過去幾十年來的歷史中,第一位非裔學生並且是男生,得到全校第一名。我們為什麼要等這麼久呢?」之前曾有非裔女同學拿第一名,但他的確是第一個男生。之後在他的講詞中,也一直提到自己的非裔身分,感覺他十分在乎自己的種族。


我的一兒一女學齡相差四年,個性與興趣都非常不同,讀的高中也不同。有趣的是他們竟然有一個觀點相同,就是他們都因同樣的原因而討厭某同學。女兒第一次提到這個非裔男同學時就說討厭他,我問為什麼,答案竟然是:「因為他什麼都得 A,總平均接近 4.0。」我的反應是:「你怎麼跟你哥一樣孤僻啊?自己不想讀就算了嘛!人家功課好你就討厭人家?什麼毛病?我看你們兩個都該去吃點藥了!」


「不是因為他功課好我們就討厭他,而是他就是非常在乎他自己的成績,每次一考完試就馬上去問老師他有沒有一百分,就算參加運動項目或做義工什麼的,也都是為了他的成績還有申請大學,總之除了成績與大學,其他的他都不管,也沒有什麼朋友,所以大家都很討厭他。」女兒如此解釋,跟四年前兒子提到一個同學時的說法,簡直一模一樣。

我告訴女兒:「其實你們這些同學裡面,跟他一樣聰明一樣努力,成績也很好的人,多的是!但不同的,就是你們這些人缺乏成為第一名的動機。跟他比起來,你們根本不覺得有沒有拿第一很重要,不想再多花那一點點的時間,確定自己能拿第一。所以今天第一名是他,不是別人。」

以我自己為例,我知道我想做什麼、要做什麼、或該做什麼,我不喜歡別人逼我、提醒我、指揮我,或告訴我現在我應該要做些什麼,何況豐功偉業對我來說,從來都不重要。不知道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造成我如此的個性,但因為我自己不喜歡被逼,所以我也很少逼我的小孩,更幾乎不逼我的學生,因為我沒有逼他們的動機。
 

雖說我不是名師,只有學生小貓兩三隻,但也曾教過一個第一名的學生。這個學生的個性非常強,從小因父母指示學鋼琴,但因著某種原幾年後就停了,後來到了高中忽然開始在家猛彈,才來拜我為師再度上課。

他知道自己的技術有限,比不過那些從沒間斷練習的同學,但他就是喜歡古典音樂,也熱愛彈琴,而且是為自己而彈。他明白他參加比賽得不了名,對鋼琴檢定考試也沒興趣,不願意為了證書去練那些無聊的曲子與音階,但他立下志向,希望在進大學前,能到三家名演奏廳去演奏,結果他真的都做到了。

對我這個老師而言,他的第一名不是世俗標準中的第一名,而是「學習動機第一名」。他的父母從來不需要逼他練琴,反倒是我這個老師居然被學生逼,逼的我得聽古典音樂溫習他練的曲子,某次晚上要搭飛機回台灣前,下午還在家裡一邊聽他的錄音一邊寫信,幫他修改樂句。

另一個家長覺得孩子最近上課與練習狀況不佳,於是一改以往丟下孩子走人買菜的慣例,把車停好親自進來坐鎮,看著孩子上課。家長進門當然歡迎,問題是學生還是彈得心不甘情不願,情況改善不大。何況孩子已經快到青少年期了,要有人看著才能好好上課,那要看到什麼時候呢?在家練琴時還要記錄時間,並以練琴時間來換電動遊戲時間,所以為了要打遊戲而練琴,也可以是一種動機吧?但這樣的動機,能持續多久呢?

看看我自己,當學生快進門了、或晚餐時間快到了,此時連續劇不管有多精彩,我都得停下,起來去做我該做的事,因為我有「要做個像樣老師與主婦」的動機。至於孩子們不練琴、不收拾房間、上課打瞌睡、申請提早錄取被延緩卻不願再多做些什麼、或甚至連大學都不想讀,都是因為沒有動機。父母們看不見孩子缺乏動機的問題,也不明白自己總以恐懼為動機,怕孩子不會彈琴沒進名校就不如別人,又錯拿「懶」、「態度差」、「不負責」、或「不上進」當令箭來指責孩子,於是搞得孩子莫名其妙,親子之間兩敗俱傷。

對我來說,「動機」勝於一切。與其美其名說是要培養孩子技術或為了他們好,逼他們做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能培養他們做事的動機。一但有了動機,就事半功倍了。萬一他們就是沒興趣沒動機,那麼「放下」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少了父母的嘮叨,也許其他意想不到的動機就產生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