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2016

都是為了自己!

這星期,公司裡一個已經做了兩年的年輕人,忽然提出辭呈。猶太老闆並不介意員工另有高就,他只是覺得:「我對他這麼好,連著兩年加薪,年底還給他分紅,助他還完助學貸款,他不想幹了沒關係,但是起碼可以早點告訴我吧?」

我的意思是:「對員工好,不是一個老闆應該做的嗎?需要特別表揚嗎?你對他好,他就欠你了嗎?要為你賣命一輩子嗎?如果你只是覺得他該早點說,那麼多早說才算對得起你呢?你覺得為他做了這些,他該感謝你,那麼你對他好的目的,難道就是希望得到他的感謝嗎?如果他不謝,你就不做了嗎?你做這些到底是為了他,還是為了你自己?我認為是為了你自己,因為你想做個好老闆,能看見員工的辛勞,因此對他表示感謝,在給他加薪的時候,我相信你是很高興的,不是嗎?」

這件事剛好對應了我最近悟出的一種感觸,就是「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

再舉一個例子,例如我喜歡做麵包,自己覺得做得挺好吃。我有個朋友很喜歡吃麵包,所以我做了送給她。凡事都有「看的見」與「看不見」兩面,在表面「看的見」的部分,我們的認知的確是「我為她做了麵包」,但在「看不見」的那一面,我知道我是為我自己做麵包,也為我自己送給她。

試想如果朋友拿麵包時說了謝謝,但吃了之後完全卻沒有任何表示,此刻我會如何?是否會想:「她到底覺得好不好吃啊?怎麼都沒有告訴我呢?」
 
更糟的狀況可能是:「什麼?她會做蛋糕?你這消息那兒來的?我都不知道耶!她還常常做給張三李四?我怎麼都沒吃過?死不要臉的賤人!以後我再也不做麵包給她了!」
 
這樣一來,做麵包雖是我的強項與嗜好,但送了朋友之後的「後續情緒」,以及「以後還要不要做」,卻完全操縱在別人的手裡,多悲哀啊!

如果是為我自己做的,因為知道自己做得好,有某種程度的優越感,再加上朋友喜歡吃,可以讓朋友得到快樂,那麼我就有了成就感。當我明白我是在為自己做的時候,我就高高興興的做,做完想送人就送人,不想送就自己吃,送也是心甘情願的送,再也不會對他人的行為怨聲載道了。

在「愛情保衛戰」節目中,常看到兩個年輕人,當一個人提出分手的時候,另一個人最常說的話,就是「我對你這麼好,為你付出這麼多,做了這些那些,今天你怎麼能說分手就分手?」
 
如果有能力付出,對方就一定得接受嗎?付出的多少,又是如何衡量的?誰說了算呢?曾經為對方付出許多,對方就一定要以身相許嗎?

我跟兒子說:「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你最好先搞清楚你的動機,如果連動機都不清楚,這種事你最好別做。如果你去女朋友家幫她掃廁所,你是在『為你自己』掃她的廁所。千萬不要說『我為了你幫你掃廁所』,因為你是為了你自己,因為你想討好她,你自己願意幫她做事,甚至願意買貴重的禮物給她,但她並不欠你,也不表示她一定得跟你在一起。」

當婚姻亮起紅燈時,我們也常聽到一方說:「我浪費了這麼多年的青春,為這個家做牛做馬,付出這麼多,看我現在得到什麼?」我總試著理解說這種話時的痛苦心情,但是我也有疑問。
 
「當初不是你選擇了對方嗎?這個家不也是你的家嗎?那麼做牛做馬不也是為了自己嗎?怎麼聽起來好像都是為別人做的?」既然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那麼在人事全非的時候,又何需懊悔自己曾經的付出呢?

親子之間亦是如此。有家長說:「我為了孩子學鋼琴,十幾年來花了大筆學費銀子,鋼琴還由小換大,整天東奔西跑帶她去上課考級比賽,但是現在她連鋼琴長啥樣都不知道了!」字字句句盡是抱怨。
 
我聽了則說:「等一下,有些事要搞清楚,我們是為了孩子做這些,還是為了我們自己?」

一開始帶孩子學琴,說是為了他好,不能讓他輸在起跑點上,但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要做負責父母的執念。後來孩子學得好不能停止,就繼續支持,看是為了孩子,但當然還是為了我們自己要當一個成全孩子的好父母。
 
如果我們未卜先知,早知道有一天他會停止彈琴,就不學了嗎?繼續學還持續那麼多年,孩子就不能選擇不彈嗎?如果孩子五歲時也能未卜先知,知道自己學了鋼琴後就得彈一輩子,否則十多年後父母就會說這種話,他還願意學嗎?

這就是我最近的體會:「我做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別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感覺很難說出口,偶爾與朋友分享此觀點,總是講不清楚,就算有人聽得懂,彷彿也很難承認。
 
有個朋友就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這樣。」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總被教育要替別人著想,要幫助別人,要為別人做這做那,如果說是為了自己,就會被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不能被接受。

我在合唱團擔任義工伴奏多年,說是義工的意思,是因為從開始我就不曾提過酬勞。團員們說:「老師,你為了我們這個團付出這麼多,我們很感謝你!」聽到這種話時,我總是微笑說謝謝,我知道大家都感謝我,每年也給我禮物。

表面上看見的,是合唱團需要一個伴奏,我是為了他們來的。若長期生活在他人的感謝下並視為理所當然,就很難避免慢。我自認為是個不錯的老師,但其實「彈鋼琴」這件事算是我的弱項,我只是喜歡彈伴奏而已。
 
最初有人問我可否當指揮帶合唱團,因為根本不會所以馬上拒絕,但我說:「等你們找到指揮,還需要一個伴奏,這個我可以!」因此與其說「合唱團需要我」,不如說是「我需要這個合唱團」。而多年後的今天自己終於明白,我做這件事情的是為了我自己。
 
總之我非常高興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當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時候,我就忽然從被動變為主動,有了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再也不會被他人的行為所牽制,無形中也減少了許多斤斤計較的無謂情緒。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I can not agree more!

匿名 提到...

此刻讀完還在想,我真的是就是爲自己做的嗎?平心靜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