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定義中的虎媽,可從兩種行為上來呈現,第一是「虎目標」,第二是「虎行為」。
「虎目標」是從孩子開始上學起,就希望他成績很好,考試都得到一百分,是班上的第一名,還要學習十八般文藝武藝,花大錢找名鋼琴老師,要考級要比賽,大學當然要進藤校,畢業後不是繼續讀研究所,就是找一份社會標準中的高尚職業,像是醫生律師等等。
「虎目標」除了覺得人要這樣才算成功之外,另一方面也與面子及虛榮心有關。現在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如果孩子沒有豐功偉業,就無事可曬上網示眾,達成虎目標之後,虎父母們臉上有光走路有風。
第二是「虎行為」。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虎小孩」,父母只要輕輕一推,孩子自己就朝「虎方向」邁進,但若事與願違,孩子沒那麼「虎」,虎父母深怕孩子懈怠變成「羊咩咩」或「貓喵喵」,就得凡事親力親為,時時監視鞭策孩子,藉著「虎行為」來達到「虎目標」。
所以雖說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有些控制慾,但虎父母的控制慾必須比一般人強,才能藉「虎行為」來達成「虎目標」。
「虎目標」很多人都有,但是卻未必會有「虎行為」。
我就認識幾個一流的虎媽,他們的「虎目標」極為明確,會帶著孩子大量投入學習,但是虎行為卻很少,因為他們明白「虎行為」只要運用不當,就可能造成孩子終生的心靈創傷,所以絕不會因為孩子考試不及格就叫他去睡車庫,更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達成某項目標,就施以重刑或說以重話。
「虎目標」與「虎行為」基本上都是用於自家處理「內憂」狀況,面對「外患」時,「虎父母」的態度還可以再細分為兩種:「狗眼」與「非狗眼」。
「狗眼」當然就看人低了,看到別人的孩子讀名校,當了律師醫生,馬上口水流滿地,反之則不屑一顧,話都懶得說一句,還可能跟女兒說:「你眼睛睜大一點兒,別嫁一個州立大學畢業的,得給我選個像樣的女婿!」
當然這種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車子比自己的好,房子比自己的大,也是羨慕嫉妒得不得了。
「非狗眼」的虎媽們,「虎目標」只用於「內憂」不用於「外患」,雖希望自家孩子成績好進名校,但是絕不會看不起別家進了社區大學的孩子們,也不會在別人面前曬自己孩子的豐功偉業。
朋友總對我說:「在你眼裡,父母只有兩種:『虎媽』與『非虎媽』。」
其實除了虎媽之外,我發現還有另一種父母,他不是虎父母,他的行為與「虎事」無關,他並不覺得孩子一定要進名校,沒有要孩子一定要當律師或醫生賺大錢,自己也沒住豪宅開華車,外在的名利並不重要,但是做任何事都一定要負責,教育當然更要負責,這種人叫做「負責父母」。
因為大部分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管是原生家庭或是學校,甚至是社會文化教我們的,就是做什麼事都要「負責,負責,負責!」
所以我既然是母親,孩子是我的責任,吃喝拉撒是我的責任,功課也是我的責任,孩子上鋼琴課我得陪著去錄影,回家還得陪練;明天如果要考試,孩子今天一定得盡力準備,準備了但是考不好,那沒關係;但是如果沒準備還能考好,那真是老天瞎了眼,覺得孩子不負責,老天也沒讓他考個鴨蛋學到教訓,這種狀況是不能被接受的。
有個「負責媽」跟孩子說:「我不是要你考一百,只是希望你好好準備考試,do your best。」孩子聽了說:「這世界上沒有 『 do 我的 best 』 這種事!如果我 do 我的 best 的話,那我就不用吃飯也不用睡覺了!」可見大人小孩對此句英文的定義不太一樣,母親覺得孩子在找碴,我倒覺得他說的也沒錯。
另一個「負責媽」的孩子該填大學申請表了,但孩子都不動,自己難受的不得了,結果學校都是母親選的,申請表也幾乎都是母親填的。然後某學校找孩子去面談,孩子說:「Do I have to go?」難道要母親替他去嗎?大學畢業之後,是不是還得幫他找工作?若有個女孩找他出去看電影,是不是也要問老媽:「Do I have to go?」負責媽到底得負責到什麼時候呢?
我們會被恐懼左右,會擔心孩子,因此想指揮他們控制他們幫助他們,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要適可而止。比起「虎媽」,我覺得「負責媽」更可憐,一心為了負責,用負責的框框劃地自限,總覺得別人不負責,自己負責之後,還希望別人感謝自己負責,用負責的心態整死身邊所有的人。
更悲哀的是,因為自己太負責了,所以從來沒有教會孩子「自己選擇,自己負責」;換言之,「負責媽」從來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實完全是「不負責」的行為!
---------------------------------------------------------
Dec. 15, 2015
世界日報 美國新聞報導 :「五跡象顯示,你已成虎爸虎媽」
為孩子設定高標準的期待不見得是壞事,但是這些目標有多遠大,要看孩子如何回應。專家指出,以下五個跡象顯示,你對孩子施壓過大,你或孩子可能受不了:
● 孩子做不好,你就不高興:孩子在學校或比賽未達到你的期待時,你是否覺得焦慮、憤怒或沮喪?心理學家蘿碧.路德威(Robi Ludwig)表示,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確保孩子表現優秀,卻忽略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這樣並不平衡。
● 常為孩子和配偶爭吵:夫妻爭吵的事多得數不清,但是當鬥嘴的主題太常為孩子的表現,對每個人都不健康。高壓父母會歸咎配偶,給小孩的壓力不夠,所
以他得不到好成績。波士頓心理學家凱倫.若斯金(Karen
Ruskin)指出,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成績高於平均,參與活動也有朋友,但你仍認為不夠,那麼你有高壓父母的問題。
● 你老是給負面回饋:有時父母不自覺,但老是指出孩子哪裡做錯,而不是讚美他在哪裡做了努力,這是高壓手段。想想看,假如你的女兒回到家,自豪的向你展示在一個很難的化學考試她拿了B,而你只會說:「為什麼沒拿A?」女兒會做何感想? 孩子聽到的信息是,你要她十全十美,即使你未用口語表達。
● 你做所有決定:父母有權制定規矩和做很多決定,但是當你的兒子告訴你,他想學網球,你卻堅持要他學足球,或是年紀還小的孩子想穿條紋緊身褲配花長衫,你卻對她的創意不以為然,孩子就被打壓受限。
● 孩子的活動過多:如果你不必載孩子去補習,接著去練球,然後又去學才藝,你會如何處理手上多出來的時間?路德威和若斯金都認為,高壓父母通常會讓孩子忙不停,但往往是根據父母的期望,而非孩子的興趣。如果你不希望鋼琴積灰塵,你應該去學鋼琴,而不是強迫孩子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