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6

主動選擇 vs 被動選擇

有個老公的公司裁員,於是他失去了工作,倒楣的是沒多久老婆也被裁了,兩人經濟陷入困境。後來老婆找到新工作,但是薪資卻大不如前,她說:「我當然得去做,因為我沒有選擇!」言下之意她是被逼著去上任的,如果不是因為老公也沒收入,她才不會選擇去做這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爛工作!

沒發現在我們的周圍,常常可聽到有人說「我有什麼選擇?」或是「我沒有選擇」所以每天早出晚歸,做著一個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工作,是因為要養家活口沒有選擇;家庭主婦每天煮三餐帶孩子,搞得灰頭土臉,也是沒有選擇;孩子不聽話,好好講他們都當耳邊風,我沒有選擇,把自己變潑婦,對他們大吼大叫;朋友一年飛台灣三次都找我當電召車,我怕朋友不高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幫忙接送沒有選擇。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覺得很無奈,是真的「沒有選擇」,還是「不想選擇」,亦或是從來沒有想過「其實可以選擇」?

早期網路電子郵件信箱剛盛行的時候,許多人用電子郵件分享資訊。記得當時收到一個故事,描述一個台灣女孩認識一個美國人,隨他嫁來美國後,發現美國生活極其無趣,過得很不快樂,她跟老公說:「你看我為了嫁你才來美國,為你犧牲這麼多!」她老公說:「不是不是,你沒有為我犧牲,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這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因為一開始我也很同意女孩的這句「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但是當讀到她的美國老公說「這是你的選擇」時,我才明白我的問題出在那裡,原來把過錯推給周圍的人或事總是容易一些,原來「我沒有選擇」是這麼不負責任的一句話!

去年當我第一次開始練習「台灣音樂才子冉天豪」編寫的合唱曲時,心想:「老娘真是倒了八輩子的楣,要彈這個非音樂系的化外之民,寫的這些亂七八糟的音符!」可是「在其位,謀其政」一向是我為人處事的強項之一,我是合唱團的伴奏,團裡所有的人都應該聽從指揮的領導,難道我能告訴老師說:「請找伴奏部分簡單的歌來唱,否則我不玩兒了,你另請高明」嗎?當然不能!所以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只好乖乖練習。

但是在這樣的心態下,練得很痛苦也沒有效果,後來我發現既然一定得練,與其說我「沒有選擇只好練習」,為什麼不說是「我選擇要好好練習」?當動機改變了之後,所有後續而來的風景也就完全不同了。

其實人生的每一個狀況都是有選擇的,對於不能不做的事,與其說「沒有選擇只好去做這份雞肋工」,不如說「為了我的家與責任,我選擇去做這份工」。至於其他可以不做的事,最好先想想,到底是能不能或是願不願意做?怕朋友不高興所以不好意思才去幫忙,這樣事情能做得好嗎?朋友如果知道我其實並不心甘情願,他會願意接受我的幫助嗎?反之如果朋友幫助我時是以這樣的心情為動機,我會高興嗎?

最近也常聽到朋友說:「孩子大了,他們的事我管不了了!」那麼「管不了」的前提,是「應該管」還是「不應該管」?如果放手的時間到了,不應該管了,那麼「管的了」或「管不了」的狀況根本不存在了。換言之「想管但是管不了」,是被動的不管,因為「沒有選擇」只好不管;「該放手了,不該管了」,才是主動的選擇不管。在「主動狀況下自己做選擇」,當然比「覺得被逼沒有選擇」好,如此才能心甘情願,之後也更能負責。

今天有個朋友讀了我的「年過半百練琴時」一文後告訴我,她因為工作需要,必須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去完成某項工作。我問她:「你有沒有想過,你覺得自己是被逼的走出舒適區,還是你願意走出舒適區?」因為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選擇動機」會製造出不同的結果。朋友表示她自己願意選擇走出舒適區去完成這件事,我相信她一定會成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