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2013

家有運動員

(本文發表於世界周刊 No. 1534, August 11-17,2013)

想當年在台灣唸高中時,體育老師看我長得既高又瘦,應該很靈活,於是在運動會時推薦我去參加幾個比賽項目,希望我為班級爭光。結果鉛球被我一推掉在腳前面,差點砸爛腳趾;跳高第一次就把竿子跳掉了,還不如那些比我矮的同學;打籃球時更是一看到球來就左閃右躲,深怕被球打到,從此奠定了我「虛有其表」的名聲。


第一次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們去滑雪,朋友說:「你的孩子好有運動細胞,一下子就滑得像老手一樣!」我一聽嚇一跳說:「真的嗎?可是我沒有什麼運動細胞耶!他們肯定是從街邊垃圾桶裡撿來的。」朋友說:「你厲害,你會撿!」多年過去,沒想到我這個原來只希望孩子彈鋼琴的母親,事與願違,他們不喜歡彈鋼琴,都成了運動員。

老大運動,起步較晚

兒子是老大,與妹妹相差四歲,小時候因為我不想帶著個「貝比籃子」(infant car seat)去球場讓妹妹吃灰,所以他起步比較晚,三年級才開始踢足球與打棒球。

在我住的小城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口,猶太人也非常注重運動,因為他們的生活作息跟一般人不一樣,例如星期五日落後到星期六日落前是安息日,只與家人一起活動,所以我們就有兩個不同的棒球聯盟,名稱上雖然沒有特別註明,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知道一個是「普通聯盟」而另一個是「猶太聯盟」。

第一年兒子要參加的時候我完全沒有經驗也不明狀況,幫他報名到猶太聯盟,後來雖發現錯誤,但球場離家比較近,我想就留在這個聯盟中打完第一季,看他是否喜歡再說。
某次比賽時,對方球隊上也出現一個亞洲媽媽,她一看到我就馬上跑過來跟我說:「看到你我真是太高興了,原來全鎮不是只有我一個笨媽」,言下之意是咱們兩人笨到一塊兒了,都把龍的傳人變成猶太球員了!我對她說:「我也很高興看到你!」

這是兒子第一次打棒球,每次輪到他上場打擊時我就很緊張,在本壘板後面又叫又跳的。有一次我看他一直不太敢揮棒,就大叫一聲:「揮啦!」沒想到旁邊一個猶太媽媽馬上也跟著我對他大叫:「呀!揮啦!」兒子回頭,看見一個猶太媽媽嘴裡蹦出字正腔圓的中文,笑的更不能揮棒了。

幾年後碰到一個從中國大陸來的媽媽,看到我站在場外坐立難安,就安慰我說:「不過是小孩子玩球罷了,不要這麼認真!」我一聽很生氣,因為我知道大陸的人都不太懂棒球,所以就回她說:「你懂什麼?」沒想到不罵不相識,還因此多交了一個朋友。

女兒打球,五歲開始

女兒從小看哥哥打球也想去,五歲起參加足球與棒球隊。剛開始時踢足球時,常看到一群家長在旁邊比手劃腳指揮,一群小女孩在場中不知所措,球也不怎麼動,偶爾球員還忘記球的存在,當場在球場中聊起天來了!這有趣的場景持續了好幾年才逐漸改善。

新手棒球則是所謂的「T-Ball」,將球放在一根直立的棍子上,讓打擊者來揮棒擊出。雖然投手不是真的投球,但防守隊的球員還是要各就各位,慢慢學習規則。某次一個小投手耍脾氣,把手套脫下往場中一丟,開始大哭大叫說:「我不玩了!」全場的父母都笑彎了腰。

我的生活因家中同時出現兩個球員而忙碌不已。秋天踢足球春天打棒球,不同年紀不同隊伍,加上每週各有起碼兩次練習與比賽,光是運動我手上就有四個不同的時間表,再加上我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一整個學期,每星期中有一天要進出家門十次。那時還沒有手機,有一回家長已帶著學生到了我家門口準備上鋼琴課,而我人卻還在球場。

一天我先送一個孩子到球場,再送另外一個,時間已快來不及了,下了車後看見一個美國母親,馬上開始對她大吐苦水,告訴她我如何被兩個孩子的運動整到暈頭轉向。她聽完了看著我笑笑說:「你只有兩個孩子吧?我有四個孩子都打球,我還有一個 Part time 工作,我每天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煮晚餐了。」聽她一說我馬上閉嘴,並且見賢思齊,第二天一大早就開始切洗當天晚餐的食物。

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常聽朋友說美國的小學及初中課業都很好對付,功課不多也不難,但到了高中就忽然多了起來。除了學業之外,我發現運動項目也是一樣。以前參加的隊伍一星期練一兩次偶爾比賽,但進了高中參加校隊之後,每天放學練習兩到三個鐘頭不說,週末還得起早趕晚到其他的學校去比賽。

一開始要帶兒子去打球時,我是用一種非常興奮的心情去做這件事,那感覺就像剛開始教他彈鋼琴時一樣,很高興的陪著他去練球看他比賽。幾年之後女兒也加入,蜜月期已過新鮮感消失,打球不過就是生活中另一件要做的事,不做我可能還輕鬆點兒,於是每到練球或比賽那天,一大早起床我就開始求雨,希望活動因天氣不好而取消。求雨求了幾年,到孩子進了高中校隊就沒用了,因為傾盆大雨照打不誤,我又見風轉舵開始改求雷公,希望平地趕快有一聲雷起,就可以停止比賽打道回府了。

兒子唸高中時,有一天忽然跟我說:「我要去打 Lacrosse。」我根本沒聽過這種球類活動,只問他說:「那我需要做什麼?」兒子說:「你什麼都不用做,只是我每天放學後要練球,會晚兩三個鐘頭回家。」既然我不用多做什麼,那就欣然同意囉!後來自己上網研究了一下,了解到這是一種源自於印第安人的運動,用一根長棍子上有一個手掌大的網子,來傳接一個很小的球。

雖然我已不再像兒子剛開始打球時那麼興奮了,可是偶爾還是得演一下戲表示支持,有一次自告奮勇開車開了大老遠去另一個高中的球場看兒子比賽,回到家後很不好意思的對他說:「對不起,我是去看了球,可是從頭到尾,我都不知道球到底在那裡。」沒想到兒子說:「你以為我知道嗎?」

耳濡目染,增廣見聞

好不容易老大離家上大學了,只剩下唸高中的老二,我以為可以喘口氣了,結果也沒有。最初女兒只有春秋兩季參加足球隊及壘球隊,但她自己又覺得冬天在家吃吃喝喝,沒有運動猛長肉,於是又報名進入了冬季的游泳校隊,以前我只忙春秋兩季,現在我又得多忙一季。女兒雖也運動但與兒子不同,除了自己喜歡打球,還喜歡看電視上的各種球賽轉播,因為跟著她看,我在來美國生活了二十多年後,終於開始了解一些美式橄欖球的規則。

因為孩子們打球,我也順便增廣見聞了一番,原本以為只有學樂器才有昂貴的私人個別課,原來球類運動也有。除了一般我們所知道的網球課外,我們常去的一家「Batting Cage」(棒球揮棒練習場)中,也有提供個別棒球課,有專業的教練教授投球及打擊,費用與鋼琴課不相上下呢!

而我們參加的運動,也不過是本鎮孩子一般季節性的球類活動,通常一季約三個月就結束了。如果孩子從小開始參加某個項目,既有興趣又表現出色還願意繼續堅持,就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全年活動的團隊,家長與孩子花費的金錢、時間、與精神就更可觀了。與亞洲的「音樂虎媽」相比,美國的「運動虎媽」一點也不落人後,他們希望孩子在運動場上表現優異,將來能被大學教練看中,以後能進入球隊拿運動獎學金。

雖然我自己很少運動,但孩子們喜歡運動我很高興,因為我覺得養成一個運動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參加這種所謂的「 Organized Sports」得到在生活上的訓練,也與閉門造車彈鋼琴完全不同。

運動的第一個好處是健身,這個大家都知道。第二個則是訓練團隊精神,因為一個隊伍的勝利絕不會是某個個人的努力,需要全隊的合作。小的時候孩子不聽話,我曾想以不讓他們打球來當做處罰,但後來發現如果因為太多人請假,會影響全隊因參賽人數不足而棄權,所以只要能去我們一定都出席,也不以此做為處罰了。進了高中後,受傷的隊友即使不能練習也不能比賽,還是一定會到場為其他隊友鼓勵加油,團隊精神更是被發揮到極限。

第三是紀律的訓練。剛開始打球時孩子都還小,一些場外的規矩都只是嘴上說說形同虛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教練的執行也愈來愈嚴格。例如遲到、請假太多、比賽穿錯制服、帽子沒戴、襪子顏色不對、或口出惡言等,都可能被罰坐冷板凳。

運動競技,學習自強

有一陣子每次練球時間快到了,我就得催孩子出門,後來催的煩了,我就跟他們說:「我知道你們不想寫中文不想彈琴,所以我需要提醒你們去做,但球是你們自己要打的,為什麼還要我叫你們?從現在開始我不叫了,如果遲到了你們自己負責,如果不想去就告訴教練退出;如果想去,你們要自己先換好衣服準備好所有的東西,然後來叫我出門。」孩子知道我說話一向算話,為了要繼續打球不坐冷板凳,開始學習自立自強。沒想到經由運動,還間接訓練了他們對自己要從事的活動及時間負責。

還有一個好處是增加與同儕之間的相處與互動。在現今這個E世代中,我們的周圍充斥著許多年輕的「宅男宅女」們,每天坐在屋裡對著銀幕,臉色蒼白不見天日,實在不太健康。一但加入了某個球隊,就得出門與一群人見面,並一起在太陽底下運動。女兒因參加高中校隊交了許多朋友,彼此投緣相處愉快,除了打球之外,還經常一起安排其他的社交活動,更豐富了高中的生活。

至於我自己,則因為看女兒踢足球,想到重拾我年輕時的攝影嗜好,為隊友們拍攝馳騁球場的照片,教練指派我為高中女子足球隊專任攝影師,還開玩笑說要與我簽約,我照得高興大家也看得高興,利人又利己,是始料未及的收穫。

從兒子開始打球到現在,我已經當了十多年的 「Soccer Mom」了,等再過兩年女兒高中畢業,才能正式退休。雖然我總是抱怨當他們的司機好累,但不可否認,看孩子們打球是為人父母的另一種生活樂趣。相信當我真正空巢時,一定會懷念這段陪他們打球的日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