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當我第一次在琴譜上看到「變奏曲」這三個字時,我懂嗎?當然不懂!我問了老師嗎?當然沒問。在那個年代,好學生只做兩件事,一是上課時乖乖聽老師說話,二是回家乖乖練琴,不能隨便問問題。我當然選擇做個好學生,以免老師覺得我在找麻煩。後來不管是鋼琴教本中程度淺的變奏曲,或是名作曲家寫的高級變奏曲,彈多了聽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無須解釋太多。
現在我的學生都是小老美,美式教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間,不懂的當然要提問,就算把老師問倒也沒關係,不但不會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還會被稱讚有頭腦能追根究底。身為老師基於做老師的責任,學生有問題時我必須回答,沒問題時我還得追著問:「有沒有問題啊?」就怕他們不懂,當學生回答「沒有」的時候,我真是太高興了,我會說:「好極了!我最喜歡沒有問題的學生!」通常學生聽到我這麼說,都開心的笑了。
最近有個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上看到「變奏曲」,也有英文解釋,但是那幾句話很難懂。唸完後學生與我四目對望,我看她眼裏有個大問號。既然英文也不懂,那就舉個例子,彈幾句「小星星」再變奏一下,問題是聽完了學生還是說不懂,這下怎麼辦呢?
後來我想到了,這個學生年紀還小,對付「小人」,要用他們聽得懂的生活小事來解釋,才會清楚,所以我說:「如果你做了個巧克力蛋糕,那這個巧克力蛋糕本身就是 『基本旋律』,然後你又在上面加了奶油或各色糖霜及水果等,讓它看起來比較豐富好看,也更好吃了。但後來無論你加多少東西,還是以巧克力蛋糕為基礎來加的,不管你叫它 『水果巧克力蛋糕』,還是 『奶油巧克力蛋糕』,它都還是一個巧克力蛋糕,其他的都算是 『變奏』。」學生聽了點點頭,彷彿懂了。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我想到可用「化妝」這件事來解釋,因為「你就是 『基本旋律』,但為了好看,你可能化了一點妝,讓自己看起來與基本的你不同,那就是可說是『變奏』了。也可能因著不同的場合,你會化不同濃度的妝,因此就有了 『變奏一上學妝』、『變奏二派對妝』、『變奏三參加婚禮妝』、或甚至 『變奏四五六七八』等。」
當音樂名詞與生活瑣事接軌之後,「變奏曲」好像也沒那麼難解釋了。我也可以偶爾給自己來個變奏曲,擦個口紅上點粉,或把髮型改變一下;若想變奏的更豐富一些,那就換件禮服再來個大濃妝;若是真的對「基本旋律」那麼不滿意,那我就去一趟韓國,把自己整一整吧!
為人父母的任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的變奏曲式呢?當孩子初生時,我們因生活中增添了寶貝而高興,只希望他平安快樂的長大。但當他長大了後,我們就開始創作「教育變奏曲」。看到朋友帶孩子學鋼琴,我們也不落人後,從最初只是「希望他多學一樣技術可以享受生活」,變奏到「最好參加大小比賽鑑定考試,可以高人一等得到豐功偉業,並寫在大學申請表上」。只怕最後的結果,就像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樣,當有二十四個變奏時,無論再怎麼聽,都再也感覺不到最初基本旋律的味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