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2013

糖衣甜話

最近認識一個剛從亞洲來了幾年的朋友,跟我提起她兒子在學校的作業報告,並告訴我說老師給的時間很長,但兒子卻說報告已寫完,他爸爸一看,所有的東西都只做到老師給的最低標準,當場就把兒子教育了一頓,朋友自己知道後也不高興,又教育了一頓,兒子更氣,因為他覺得老師在學校都說他好,但為什麼在父母眼裡都只聽到批評的言語。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今天有考試十題,我的孩子只會兩題,那麼能力不足,想要及格也不可能;但如果他全都會寫,卻覺得六十分就已經夠了,所以只寫六題,我也不會說他錯。對我來說,這樣的事既不犯法也不缺德,更不影響他人,所以無關對與錯,只是個人的「選擇」,而選擇出於「意願」。如果有拿一百分的意願,那就算天上下刀子,也會盡力寫完並期待成績;反之沒有那意願的話,又豈是我說了能算的?何況這是他的考試不是我的,但我會確定他明白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並可為那後果負責,我絕對會尊重他個人的意願及選擇,不會多說什麼。

我這個朋友自己是個做事非常認真負責的人,想當然她也會以同樣的心態來要求兒子,我根本沒有與她討論這個「只關選擇無關對錯」的問題,因為我知道在她的認知裡雖不是凡事一定要求一百分,但一定得盡力,如果還可以更好卻只做最低線六十分,這不是她做人處事的態度,她不太可能接受。

我告訴她說:「今天你首先要看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然後要達到這目標有兩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說什麼』與『怎麼說』。現在『說什麼』已經很清楚了,就是希望他再多盡些力做到更好一點,而不是隨便做做就停止,『說什麼』本身其實是沒有什麼學問的,但是要『怎麼說』才能有效,就是很大的學問了。我想給你一點小建議,我建議你先講三句好聽的稱讚他的話,再講你希望他多做的,而且這是對後面再盡力的『建議』,而不是對已做完的部分的『批評』。」

朋友一聽就皺起眉頭說:「我們在亞洲生活的時候從來不這樣,我們工作多年,對下屬講話一向直來直往就事論事,不來這套的,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國老師講任何話,都要先加『糖衣』在外面,而美國小孩也慣於聽這樣的『甜話』?」

我說:「他是你的兒子,不是你的職員,你現在只要看清目標並朝目標前進,如果先加點『糖衣』會使你離目標近一點,你要不要加?而且你不但要達到目標,更要製造親子間雙贏的局面,不是他聽你的話再多寫一些,卻寫得心不甘情不願,如果你更有方法,就想辦法問他問題,並把這個『盡力做到一百分』最後變成他自己的意願,而不是你叫他做的,那就更棒了。」

這個朋友很有意思,她覺得我講的話聽起來好像也有點道理,但又覺得這種加糖衣的溝通行為...很...那個...怎麼說呢?十分矯情低級吧!我說:「這只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尤其現在孩子已經是青少年了,雖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這經其實都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溝通問題,你在你自己家裡教育你兒子,多講些糖衣甜話,只要能傳遞你的訊息達到教育他的目的,我又沒在你家外面偷聽笑你,你怕什麼?」

換句話說,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怎麼說」,特別是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何況年紀大了,更年期對付青春期更不容易,我再來個建議,建議大家定期吃點蜂蜜,看能不能講出些甜話吧!

沒有留言: